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_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哪里?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哪里?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出处?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一句是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的。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这句话出自老子《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他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
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哪里?
老子。
就是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干任何事业,都得从现在做起,从面前的小事做起,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
意思是: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解释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出自:《道德经》
扩展资料: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释义:
局面安定时容易把持,事物未露先兆时,易谋划;脆的东西易分开。
微小的东西易消散,处理问题应在事故未萌发之前,治理事情要在乱子未闹起来之先。合抱的大树生于微小的根芽。
九层的高台从一筐一筐的土垒起;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举步。主要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枉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
人们力事,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的。处事之法则是慎终如始,就不会有失败之事。所以圣人行不欲之欲,不珍贵难得的财物;行不言之教,反众人之过失而行之。所以圣人能万物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变化,而不是轻举妄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哪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他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合抱的大树是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出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感悟
个人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很重要,但是,“不断地积累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而不是目标”。
如果我们没有目标就去行动,可能会失败,但即使我们失败了,我们也有了失败经验的积累。而如我们成功了,我们就有了成功经验的积累,在下一个千里之行中,成功便会变得更加容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一句是什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为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这句话出自春秋·楚·李耳《老子》第64章,其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翻译: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结合个人经历对这句话的理解:
搜索大量资料才明白这句话想表明的道理:
①万事积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
②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看了这句话,总在想平时做事时,总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因为总是急于看到成功的结果,所以就总是适得其反。所以我开始明白,尽管在临近结果是,也要慎重对待。即圣人提出人做事就要“慎终如始”,心意不可松懈,一点一滴去完成,这样才能“无败事”。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起于累土。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原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该则表现了细微积累,认真踏实的重要性,激励人们踏实付出,积极行动。
《道德经》主题思想: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