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的来源是什么_中国成语的来源是什么意思

       谢谢大家对中国成语的来源是什么问题集合的提问。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我期待着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和解答各个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成语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大都来自春秋战国时期呢?

2.为什么中国的成语绝大部分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

3.中国成语的起源和历史是如何的呢

4.成语的起源是什么

5.成语的来源都有什么?

6.中国成语是怎么出现的

中国成语的来源是什么_中国成语的来源是什么意思

成语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大都来自春秋战国时期呢?

       成语大多来源于历史书籍成语典故,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成语故事。

       成语历史典故来就源于一些历史书、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及人物,或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兵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的文化基础,对我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如成语?《纸上谈兵》出处《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2447页:?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又如例句: 清?曹雪芹《红楼梦》76回:?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清?曾朴《孽海花》6回:?一面又免不了杞人忧天,代为着急,只怕他们纸上谈兵,终无实际,使国家吃亏。? 曾朴《孽海花》25回:?京朝士大夫企慕曾、左功业,人人欢喜纸上谈兵,成了一时风尚。? 

为什么中国的成语绝大部分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

       五种来源。

       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几个成语的来历:

       “分道扬镳”的由来

       “分道扬镳”这个成语,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现在用这个词则多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分道为何“扬镳”呢?

       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前行“分道扬镳”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这个成语来源于《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男左女右”的由来

       据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后,他的左眼变成了日神伏羲;右眼变成了月神女娲,在吐鲁番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中: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

       伏羲、女娲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

中国成语的起源和历史是如何的呢

       成语来源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寓言神话故事的缩写,如“拨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二、历史事件的概括。如“完壁归赵”、“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如火如荼”、“退避三舍”等。

       三、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如“桃之夭夭”、“浩然之气”、“得鱼忘筌”、“鸡犬相闻”、“尽善尽美”等。《诗经》、《吕氏春秋》、《老子》、《庄子》、《论语》等著作里比比皆是(以上几个都是这几本著作里的)。

       四、历代俗语的流传:如“张冠李戴”(明朝流传的俗语)、“雪中送炭”、“以德报怨”、“锦上添花”(宋代口语)。

       五.新时期创造的成语。如“多快好省”、“推陈出新”、“按劳分配”等。

       就春秋战国而言,主要是来源于前三个方面。

       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和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孔子作为第一个私塾老师出现后引发知识大爆炸,孔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大家的寓言和春秋战国人和后人总结的作品正是寓言和名句的集中地,这方面的成语真的太多太多了,讲成语故事话一晚上也说不完。

       二、历史故事方面,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乱世出英雄绝对不会错,不信看看三国和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耳熟能详的将军元帅。

       春秋战国不缺才俊,因为有太多毛遂自荐鸡鸣狗盗的门客,奉公守法大义灭亲的官员,一字千金千虑一得的丞相,三令五申尔虞我诈的将军,一鸣惊人一言九鼎的君王……

       那是一个伯乐识马千金买骨而门庭若市,志在四方而高山流水,因势利导孺子可教而升堂入世的年代。

       那也是一个唇亡齿寒却鸟尽弓藏,玩火自焚而众叛亲离举棋不定致痛心疾首的年代。

       以上成语都是出自春秋战国!

       当然也有先入为主的原因,毕竟语言文字,越晚越难创作,不能说后人创作能力有限,而是感谢先人的创作力。举个不恰当例子,重力和相对论,即使牛顿爱因斯坦不发现,也早晚会被发现,但是也意味着更晚被发现。

       春秋战国以前,学在官府。接受教育,能够使用书面语言的无非巫史及贵族,文字使用范围既不广泛,也不成熟。譬如卜辞,从数量上看十几万块,很不少了,但靠就其内容,大部分却浑如流水帐一般。此种情况在西方也有,克里特岛线形文字也多是货物清单,税收清单。再如西周,比起殷商来是有发展的,这一点从尚书《盘庚》三篇的诘诎聱牙到《酒诰》、《顾命》的庄重典雅可以体现,然后还出现了韵文的《诗经》中的许多篇目,也可显示出这种文化上的进步。不过,另一方面是西周的文化终究还局限于贵族阶层,他们使用文字,范围不过是记事铭功、宴饮娱乐、公文政务而已,对于更微妙的情感,更深邃的哲思都无涉及——因此,春秋之后的文化下移、文化普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是使用文字的主体急剧增加,不再是贵族的垄断品;其次是文字的使用范围,深度都大有增加。可以说,这一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草创期和奠基期,《诗》《书》的完备在这一时代;列国史记产生于这一年代;辞章诗赋萌芽于这一年代;私人著述也创始于这一年代(此点见古史辨相关论述,曰战国之前无私人著述)……正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书面语言、对于文学是一个开创形成时期,所以留下的习语、典故必然就多,因为一个语言的发展,总是一代代往前学习而得的,时代越早的东西,往往越容易被更多地使用,也更容易成为经典。正如西方中世纪以来的文学源头之一正是《圣经》,故而在西欧各语言中,都留下了众多的来源于《圣经》的典故和格言,其理一如。

       ps

       春秋战国留下的成语多,实际上汉末至唐留下的成语也多,后者的原因是,魏晋南北朝甚至于隋唐也是中国文学、语言的一个大发展时代,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一个大的过渡。

成语的起源是什么

       例如。例如一.来源于神话寓言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来源于群众口语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一鼓作气,富有教育意义、来源于古书成句这又分两种情况、来源于历史故事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 四!” ②千夫所指一 《汉书·王嘉传》 、或增字:“瓜田不纳履:“谚曰、或换字,三而竭:“夫战。是乃狼也。” 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狼子野心。例如,其可畜乎,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千夫所指: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追日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二。例如,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再而衰:“谚曰: 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破釜沉舟 完璧归赵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三,或紧缩;一种是经过加工的,勇气也,无病而死、或减字: 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李下不整冠

成语的来源都有什么?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劳动群众的口语中,成语不断地产生、演变和发展.今天,它越来越多地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运用语言的各种场合,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成语非常丰富,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源于口语.

       这类成语是在人民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之后见之于书面的,一般都比较通俗、生动.如:欢天喜地、细水长流、五花八门、指手画脚、量体裁衣、拐弯抹角、一干二净等.

       二、源于古书.

       即从几千年来的古代书籍中产生出来的,其中可分为:

       ①古代寓言的概括,如:自相矛盾、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杞人忧天等.

       ②历史故事的概括,如: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破釜沉舟、完璧归赵、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等.

       ③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豁然开朗、水落石出、百废俱兴、政通人和、心旷神怡、一鼓作气等.

       三、源于外来语.

       如根据佛经意译或改写而成的成语:昙花一现、五体投地、聚沙成塔、回光返照、惟我独尊、现身说法等.再如来自法语的成语:火中取票、象牙之塔等.

       四、新创造出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语也不断产生、演变.从名家的作品、群众的口语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成语.如:多快好省、力争上游、推陈出新、争分夺秒、厚今薄古、自力更生、百花齐放、古为今用等.

中国成语是怎么出现的

       (一)成语的定义

       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对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有四个字组成。

       也有三字成语,例如:“口头禅”“瓮中鳖”“莫须有”等;

       五字成语:“蚂蚁搬泰山”“大眼望小眼”“打蛇打七寸”等;

       六字成语:“有一搭没一搭”“吉人自有天相”“高不成低不就”等;

       七字成语:“近水楼台先得月”“初生牛犊不怕虎”“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八字成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为财死,鸟为食 亡”

       还有一些多字成语,平时偶尔会用到。

(二)成语的特点

       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三)成语的来源

       ①来源于神话传说

       例如:嫦娥奔月、叶公好龙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②来源于寓言故事

       例如:亡羊补牢、掩耳盗铃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③来源于历史故事

       例如:四面楚歌、负荆请罪

       背水一战、草木皆兵。

       ④来源于文人作品

       例如:江郎才尽、下笔成章

       洛阳纸贵、梦笔生花。

       ⑤来源于外来文化

       例如:象牙之塔、天方夜谭

       火中取栗、杀鸡取卵。

       ⑥来源于群众口语

       例如:趁热打铁、七上八下

       欢天喜地、顺手牵羊

(四)成语的语法结构

       (1)并列关系

       例如:鸡鸣狗吠、虎背熊腰

       棋琴书画、安身立命

       (2)因果关系

       例如:水落石出、水滴石穿

       春华秋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偏正关系

       例如:庞然大物、瞠目而视

       衣冠禽兽、从长计议

       (4)目的关系

       例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

       借刀杀人、削足适履

       (5)承接关系

       例如:闻鸡起舞、见异思迁

       先斩后奏、水到渠成

       (6)主谓关系

       例如:人老珠黄、人寿年丰

       杞人忧天、毛遂自荐

       (7)动宾关系

       例如:暗度陈仓、安于一隅

       安于现状、爱惜羽毛

       (8)动补(含形补)关系

       例如:危在旦夕、逍遥法外

       轻如鸿毛、入木三分

       (9)动宾补关系

       例如:贻(动)害(宾)无穷(补)

       拒(动)人(宾)千里(补)

       (10)连动关系

       例如:流连忘返、拔刀相助

       画蛇添足、亡羊补牢

       (11)兼语关系

       例如:望子成龙、引蛇出洞

       引狼入室、点石成金

       中国成语大多出自诗词之中,诗人词人因为格律上的限制,而通过高超的概括能力将优美的语句概括为四字语句,最后因博得大多数人的喜爱,而常挂在人们的嘴边,最后慢慢衍变成成语。成语第2和第4字多半是平、仄声相错的字,就是因为古诗词韵律多常用4字格式时多半是“中平中仄”或“中仄中平”韵。

       好了,今天关于“中国成语的来源是什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中国成语的来源是什么”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