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不言_知而不言 言而不语是什么意思

       非常感谢大家对知而不言问题集合的关注和提问。我会以全面和系统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思路。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哪里?

2.为什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什么意思?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思是什么

5.《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知而不知!言而不言!为而不为!思之所思!”是什么意思?

知而不言_知而不言 言而不语是什么意思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哪里?

       出自老子《道德经》原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兑:口。挫:收缩。锐:锐气,咄咄逼人的气势。解:化解。纷:纠纷、争执。

       玄同:用天地一样自然平等的心态包容一切。

       意思是:智者不胡言乱语,多言多语者无智慧。闭上纷争嘴,关起贪欲门,磨掉锋芒,化解纷争(在天与日月)同光,(在地与泥土)同尘,这就是玄同。

为什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注释 知(zhi治):同“智”。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也有作另一种理解:智者是不向人民发号施令的,发号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

       出处 《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1]

       说明 《老子》简介见第005条。

       《五十六章》,《老子》中的章。这一章讲的是智者的修养方法及其效果。老子认为,智者不应是说教者,而应通过自我修养,言行一致,豁达大度,以取得人们的尊崇。

       编辑本段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选自《老子·道德经·五十六章》[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什么意思?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通常的解释为:此句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另一种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还有一种解释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

       其实,这句话不妨结合下面四段解释。

       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道可道,非恒道

       4、知其白,守其黑,常德不离。

       出自:《老子·五十六章》

        知不知,是人的为学阶段,因“道”的真相无法准确描述,所以,为学才是靠近真相的一种途径,在为学之中,你所学越来越多,而质疑也就越来越多,你所不知道又想知道的也就越来越多,对于未知却又想知道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思想的容积在增大,其增大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你知识增长的速度,这个时候,如果把知识比作容器中的水,容器中的水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比不上容器体积增长的速度,如是,你的容器中的水平线,就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这可以解构为“为道日损”的一个意思,所学越多,学问越增长,也就明白无知的东西越多,直至最后明白“道法自然”,这样也就只好选择遵守自然法则。“无为”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字本身的一些内涵,“不言”并不是不说话的意思,而是不言(哪方面)的意思,也就是不标榜“真理”的意思,“言者不知”则指“标榜真理者”,或者说“者”树立绝对权威,因自以为是的片面认识自以为得“道”,往往把人带入歧途,混淆了真相,所以因为标榜真理,“言者”的思想出现封闭,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和各种外在因素随科学发展产生的变化,这就对局限并阻碍了我们对“真相”的认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真实的话听起来不好听,听起来好听的话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学海无涯,因为处处虚心向别人请教。一知半解的人,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到处卖弄自己。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道德经》第81章。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者,诚实也。“信言不美”,是说凡是诚实之言,都是质朴无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者,此谓之“信言”。凡是信言,句句真实,句句质朴,没有虚伪粉饰,没有投其所好,没有奸巧诡诈,而且都是真诚一片,所谓“忠言逆耳”即是。“信言”世人多不爱听,故称之为“不美”。

       “美言”者,即人都喜欢听的漂亮话,用浮华词藻装饰起来的虚言伪语。此类“美言”,或是为了投人所好,美言悦人,以夸大之辞比拟、讨好别人;或为了达到个人某种目的,巧簧如舌,将黑说白,掩人耳目……。凡是美言,多是中听不中用,往往言而无信,言多谎诈,虚诞无凭,说话不算数,故终而不被人信。有德之人,外行庄重,内心真诚,其言朴实,并不悦耳动听,但却句句忠恳。无德之人,外行轻躁,内心狡诈,其言虽动听悦耳,却未必真实可信。故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是说有道之人,全德备身,其言合于天道真理,可以道达人事。言无彩文饰华,句句真实不虚,此乃“善言”也。善言者则心必善,与人为善,不与人争辩。哪怕是遇到委曲之言,侮辱性的语言,也必是心平气和,不动声色。取人之善,当据其事理,不必深究其心。别人偏激,我受之以宽;别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我不争胜于人,以善心待不善。别人的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用浑厚以养大德。当人来争辨时,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气度要宏,言动要谨。不用巧辞奇说,其心自然清静平和。先辈云:“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在讷(nè)。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由此可知“不辩”之深义。

       所谓“辨者不善”,是说凡是“善辩”之人,皆是“嘴尖皮厚腹中空”。因其心中空虚,缺乏德性涵养,理屈辞穷,夸夸其谈,以逞其能。常见世人为争私利,或为显能,或抱偏知邪说以乱真,便以三寸不烂之舌,逞口锋之利,无理也要辩三分。此即俗话所称之“舌辩猴”。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不博”,所谓“知者”,即真智真慧,深知宇宙大真理者。真知者从不显露,含光内敛,厚德贵藏。所谓“不博”者,即守元抱一,专心致静。不刻意追求后天知识的广博,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惟以一颗先天真心,求知大道。待到功成性圆,大智慧已就,则能一知百知,一通百通。深明宇宙真理,广知万物之性。

       有道之人,立于高维空间,总揽宇宙规律,执本驭末,执简驾繁,举纲目张。对万事万物心领神会,明觉四达,洞晓阴阳,宇宙万物融于一心,此谓之“真知”。知之既真,天地间一切事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虽不广搜远览,不出门户,而天地万物万事的变化消息,皆在其不见不闻的真性中,皆在无为自然之静心中。故真知者虽不博学后天有为知识,而天地间的一切知识,则无所不知;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则无所不晓。

       “博者不知”,“博者”,此处是指广见多闻,博览群书,研究古今,有丰富的后天知识。“不知”者,是指这些所谓博学者,只知后天有为知识,只知显态世间的智观科学,而不知隐态微观、宏观、宇观世界的慧观科学。只知显态科学的某个领域或某一学科,而难知宇宙这个庞大、复杂的超巨科学领域。其知虽比一般人广博,但所知仅是表象,失却道要之真,而在宇宙大真理面前,仍是十分无知。故曰“博者不知。”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思是:真正知道的人不会随便说话,而那些经常说话的人则不一定真正知道。具体解释如下:

       1、这句话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庄子·外物》。在庄子的哲学中,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是一种内在的、超越语言的理解和领悟,而这种领悟是无法用语言来完全表达的。因此,那些真正拥有智慧的人并不会轻易说话,因为他们知道言语无法完全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2、那些经常说话的人则可能缺乏真正的智慧,因为他们只是通过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浅薄认识或情感。这句话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真正的智慧需要一种内在的领悟,而这种领悟往往无法用言语来完全表达。因此,真正的智者会保持沉默,因为他们知道言语的局限性。

       3、那些缺乏智慧的人则往往会通过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浅薄认识或情感,因为他们无法体验到真正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要保持沉默和谦虚,不要轻易说话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4、言语往往无法完全表达我们的内心世界和真正的想法,而且也很容易被误解或曲解。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谦虚的态度,不要因为自己掌握了一些知识就变得自以为是或傲慢自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是无法用言语来完全表达的。

庄子的相关资料

       1、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大约在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之间。庄子的思想主张超越功利,追求自由和独立。他认为,人类应该摆脱各种束缚和限制,包括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以便能够真正地追求自由和独立。

       2、庄子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哲学和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主张超越功利、追求自由和独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3、庄子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包含了他的许多哲学思想和观点。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庄周梦蝶”,它表达了庄子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总之,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主张超越功利、追求自由和独立。

“知而不知!言而不言!为而不为!思之所思!”是什么意思?

       一、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有智慧的人不多言,多说话的人不是有智慧的。塞上欲望的孔穴,闭上欲望的门户,收敛锋芒,解除纷扰,在光明之处便与光融合,在尘垢之处便与尘垢同一,这就叫“玄同”。这样就没有了亲疏之别、利害之分、贵贱之差。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2、南怀瑾《老子他说》

       老子告诉我们修养的方法,要“塞其兑”,就是不说话。“闭其门”,把眼睛、耳朵,凡是张开的都收拢起来。“挫其锐,解其分”,有些版本中写成为纷扰的“纷”。“挫其锐”,真正的修道,要把思想最尖锐的地方磨炼成平和。“解其分”,这是指心里的妄念,要把分别妄想除掉。“和其光”,把自己外露的光明收起来;“同其尘”,处世之道,不要显露特别之处,和平常人一样,很平凡,“是谓元同”,这才是修道人的榜样。“元”就是“玄”字,修道人必须要和光同尘。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做到了最平凡处,有这样修养的人,想要特别亲近他,做不到;想跟他疏远也不可能。“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也没有特别地蒙利,也没有特别受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换句话说,没有亲疏,没有利害,没有得失贵贱,永远站在真正的中庸之道,“故为天下贵”。所以修道人的作为,永远是中庸之道,既不高明也不卑下,既不骄傲也没有自卑,没有了不起,起不了,永远是中和之道。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知天道者,行不言之教。言者不知,行人道言教者,皆不知天道。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挫其锐,去人之坚强,复道之柔弱。解其纷,去人道之积,复天道之不积。和其光,歙其心,复守常德之明,与天合德。同其尘,冥于大道,浑然若浊。人与天合,与道为一,是谓玄同。

        (3)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可得可亲者,皆因人有积也。可得可疏者,亦因人之积也。天道不积,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圣人与天唯一,故圣人亦不积,不可得而亲,或者得而疏。

        (4)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人之所以能害天,皆因人有所积。所人无所积,何害之有?故圣人不积,则无以得之以利天下,更无可得之以害天下。

        (5)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君王之所以会以人之有积为贵,以人之所不有为贱,皆因为以人胜天。若天人为一,不以人胜天。则圣人不可得人之积为贵,亦不可得人之所不积为贱。

        (6)故为天下贵。

        圣人不积人之德,既以为人天之德,己德愈有。既以与人天之德,己德愈多。故为天下贵。

        4、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无论何人何事,都是因缘而聚、因缘而散

        老子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是在告诉我们,您别那么确定说这就是名什么,如果您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知道它是因缘而聚、因缘而散,就能够更好地面对它。

        (2)您所种下的善因或恶因,终有一天会遇缘结果

        “塞其兑,闭其门”“塞”是堵上,“兑”当孔窍讲,意思是把欲望的孔窍堵上;“闭其门”的“门”指心门,古人认为心门是念头出入的途径,所以也要把心门给闭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领导者只有把自己的欲望之门关闭,才能做一个好领导。“和其光,同其尘”指您在做事的时候,要把结果——做事带来的荣耀尽量调和掉。“同其尘”也是如此,我们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像尘土一样普通。只要您抱着这种心态做事,就会做得很好。

        (3)人贵有“不争之德”

        “挫其锐”的意思是挫光它的锐气,将锐气收敛(通行本中记载的是“锉”,是把锐气磨掉的意思,我觉得这两者没有太大区别)。“解其纷”是解除纷扰的状态。

        老子认为,只要您能将锐气收敛,解除纷扰,您就进入了一种“玄同”的状态。“玄”,深远的意思;“同”是大同的境界。

        “挫其锐,解其纷”的意思就是,您要把争夺之心、名利、地位等等这些放下,这样您才会幸福,如果整个团队都这么想,就能形成合力。

        (4)人生应该是“但行善事,莫问吉凶”

        “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的意思是悟道之人德行深厚,您对待他不可能太亲密;您想疏远他,好像也疏远不了,也离不开他;您想给他一些东西诱惑他,也不可能;您想去害他,也不行。

        老子说,您悟道以后,明白了要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您就进入了一种境界——跟周围的人相处特别融洽,这些亲疏利害的行为,都影响不到您。

        (5)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的,您不要太在意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句话跟前面的话是连着的,前面老子说进入“玄同”的境界以后,您就进入一种“但行善事,莫问吉凶”的状态,您心中坦然,所以别人就不能用亲疏、利害和贵贱来影响您。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出现的,您不要太在意它,这些东西会互相转化。

        三、我之体悟——《道德经》和我最近生活中的一个小烦恼

        今年我一直被同事关系困扰。之前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做到管理,压力太大就辞职了。再找工作时,选择了重新回归技术做一名普通的工程师,想这样简单一些,可以踏踏实实的做事。但不知道是我自己心态变了,还是这个环境有问题,这一年不但没有心情踏实做事,还陷入了从来没有过的同事关系烦恼。

        在北京办公室的加领导才十个人,基本也都是工作了十年以上的老员工。我去了之后,她们也积极的招呼我吃饭聊天,我也想努力融入集体,有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但是没过多久,我就感觉和她们格格不入。最痛苦的是,我感觉她们并不尊重我,一起做什么只是招呼一声,从不问我的意见;聊天时都是她们说,我若说话她们要不不理睬,要不直接打断;她们跟我聊天除了炫耀也没有别的内容。每次和她们相处,都有种自尊心受损的感觉,很难受。

        最近半年这种感觉不断发酵,我满心满眼的看不惯,看不惯她们有一点小成就就满世界炫耀,看不惯她们背地里论人是非,看不惯她们对我呼来喝去,看不惯她们跟我讲话态度。我每天被自己这种感觉折磨着,想要逃离,但又害怕特立独行招排挤。

        上周五,一个同事又用不尊重的态度跟我说话。下班时她喊我一起走,我对她说:“你要是想邀请我和你一起做什么,请用问句。你都没问我同意不同意,怎么就确定我会和你一起。”她说:“你这话啥意思,朋友之间不就是这么说话吗?你这人怎么想那么多,我跟我朋友都是这么说话的,我朋友还挺多的,从来没人这么跟我这么说过。”我说:“那可能你跟你那些朋友有默契,咱们之间还没这种默契,你跟我相处就请尊重我的感受。”她说:“你的意思咱俩不熟是吗?”我说:“至少还没有这种默契。”她没再说话,到了地铁口她说:“拜拜,周末愉快!”说完转身就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自己工作十几年,在我们那个小领域还有点小名气,如今怎么会混到这种地步!一路上我翻来覆去的想,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我太敏感,还是我显得太好欺负,还是她们欺生。而我自己又为何这么在意这件事。对,最初是我自己想要融入她们,当我感觉不好时,想要离开,又担心她们的排挤我,继续强迫自己跟她们相处,我这不是自作自受吗。我一下反应过来,是我自己的私欲在作怪,我想要大家喜欢我接受我,我害怕面对排挤,害怕不融洽的关系,所以才会有这些烦恼。

        同事不过是为了合作完成工作,走的太近有什么意义呢?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心中坦然,又为什么要担心别人排挤自己呢?当反应过来是我自己的私欲在作怪,按照道去做事犯不上有那些不必要的恐惧时,我的那些烦恼一下全没了。我也忽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浪费了太多能量在这些不必要的事情上,而这些能量本来可以用于好好做事的。

        这件事也提醒我了解了老子说的道之后,还必须回到生活中不断地去觉察和反省。

       应该是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知道但是不说,即是说也不全部说出来。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做或暂时不做某些事情,思考那些你该思考的。

       张仪说秦王?张仪说秦王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

       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千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杀也。言赏则不使,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

       语知而不知,虽舍之可也意思为:给学生讲解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暂时搁置问题也是可以的。 出自:《学记》第十四章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知而不言”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