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成语故事_齐国成语故事有哪些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齐国成语故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齐国成语故事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文言文)和翻译的

2.齐国成语故事—二桃杀三士

3.齐国成语故事

4.成语故事《齐人攫金》的故事是什么?

5.齐大非耦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_齐国成语故事有哪些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文言文)和翻译的

       一鸣惊人原文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译文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谜语,彻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将国事委托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劝谏说:“国中有大鸟,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猜这是什么鸟?”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长官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三十六年。这些话都记载在《田完世家》里。退避三舍原文 及楚,楚子享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译文 (当时背景: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 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 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 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 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卧薪尝胆原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译文  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还有很多,比如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毛遂自荐,按图索骥,班门弄斧,不可救药。大公无私,如火如荼,始作俑者,你可以上百度百科上找原文和翻译

齐国成语故事—二桃杀三士

       战国时期和齐国有关的成语故事有《安步当车》、《不自量力》、《箪食壶浆》、《鸡鸣狗盗》、《滥竽充数》、《乐极生悲》、《门庭若市》、《水深火热》、《围魏救赵》、《物以类聚》、《因势利导》、《狡兔三窟》等。

齐国成语故事

       我的家乡,齐国故都—临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从今天起,想写一些与我的家乡有关的文章,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大体想分为齐国历史故事,齐国成语故事,齐国文物故事等几个版块,今天就抛砖引玉,先从成语故事开始吧。

        我居住的生活区叫勇士生活区,它就出自历史上很有名的成语故事—“二桃杀三士”,它的意思是: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个勇士,后来专门指用计谋杀人。

        这则典故出自《晏子春秋.谏下》,“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记功而食桃?”。

        话说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名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这三个人个个勇武异常,深受齐景公的器重,但他们却居功自傲,勇而无礼。

        有一次他们三人坐在一起说话,齐相晏婴从他们三人面前走过,他们却装作没看见,没有站起来向晏婴行礼。

        晏婴看在眼里,忧在心里。这些莽夫如果势力越来越大可不是好事啊,他们可不讲究什么礼仪伦法,将来出什么祸患就不好了。他入宫进见齐景公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蓄养勇力之人,对上要有君臣之礼仪,在下要有长官和下属的次序,内能除暴,外能抗敌。现在主公手下的三个勇士,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幼之礼,内不能除暴,外不能抗敌,这是国家祸乱的根源啊!我看应该把他们除掉。”

        齐景公说:“这三个人都勇猛过人,恐怕既捉拿不住,又刺杀不中啊。”晏婴说:“这三人

        不讲长幼之礼,只知道依靠蛮力。”于是献计请齐景公派人送去两个桃子,说:“你们三个人为何不按照功劳大小来吃桃子呢?”

        公孙捷一见这两个桃子,立刻明白了这是晏婴设的局,他仰天长叹道:“晏婴是个智者啊,这一定是他的主意,他想让我们三人自相残杀啊。我虽然能识破他的阴谋,但如果不接受桃子,就算不上勇士了。”于是他对另两个兄弟说:“既然只有两个桃子,那咱们就按功劳大小来吃桃吧,我曾陪主公出去打猎,第一次杀死一头野猪,第二次杀死一只老虎。像这样的功劳,应该有资格吃一个桃子。”于是他拿起了一个桃子。

        田开疆说:“我率领军队两次大败过进攻齐国的敌人,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应该有资格吃一个桃子。”于是,他也拿起了一个桃子。

        古冶子一看不高兴了,他说:“我曾经陪主公渡河,一只巨鳖咬住了主公的马,跃入黄河的激流。那时我还不会游泳,只好潜入河底行走,逆行走了一百步,顺流走了九里,终于杀死了巨鳖,救了主公的性命,难道我的功劳比不过二位吗?我不应该更有资格吃个桃子吗?请你们把桃子交出来。”说着他站起来拔出了剑。

        公孙捷和田开疆说:“我们不如你勇敢,功劳也没有你大,现在却毫不谦让的拿走桃子,我们是贪婪的小人,如果不死,就不配做勇士啊。”于是,他俩交出桃子,拔剑自杀了。古冶子看着两个好友的尸体和两个桃子,心想:“他们两个都死了,我独自活下去,是不仁啊”于是,他也拔剑自杀了。后来齐景公下令按照士礼将他们厚葬。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成语故事《齐人攫金》的故事是什么?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

       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

       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

       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噜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吧!”

       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例如一个商人因贪图眼前之利,盲目推销劣货,但消费者却不去上当,于是这个商人货物积滞,周转不灵,而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又如一个球队,因为球员间合作得不紧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脚乱,以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齐大非耦成语故事

       齐人攫金》的译文:从前,齐国有一个人想要金子,他在清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去了集市。正好到了卖金子的地方,于是抢了那人的金子离开。衙役把他逮住了,审问他:“人都在那儿,你就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齐人回答他说:“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罢了。”

       《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齐人攫金》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齐人的行为可用成语利令智昏、见钱眼开、财迷心窍来概括。比喻利欲熏心而不顾一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见钱眼开,进而做出愚蠢野蛮的行动,更因一时的鬼迷心窍而做出胆大妄为、自欺欺人的事情

       齐大非耦成语故事1

        成语:

        齐大非耦

        拼音:

        [q? d? fēi ǒu] ]

        解释:

        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出处: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举例造句:

        臣闻~,著者前诰。辞霍不婚,垂称往烈。

        成语故事: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就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所以我们就用忽第一次拒绝的理由:「齐大,非吾耦也。」

齐大非耦成语故事2

        成语齐大非耦出处: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

        齐大非耦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

        春秋初期,北方的山戎国时常南侵齐、燕、郑等国。齐国虽然是个大国,有时却打不过山戎。齐僖公时,有一次,山戎又来进攻齐国,僖公向各邻国要求派兵救助。郑国的太子,郑庄公的儿子忽便奉命带领人马,前去支援。忽非常勇敢,部队战斗力也很强,一下子把山戌兵打得大败,歼灭了山戎兵大约三百人,俘获了大良、二良二员大将,交给齐国。齐国于是杀牛宰羊,慰劳各国将领,庆贺胜利。齐僖公请鲁国的将领,把慰劳的肉品依次一一分送。郑太子忽轮到最末一位。忽心里想:“这次打败山戎.主要是我功劳,为什么反把我排列在最末?原来这样排列的次序也并非毫无理由,因为其他各国的国君多是侯爵,郑国的国君是伯爵,爵位要低一级。可是太子忽认为慰劳应按将领的战功大小,不能论国君的爵位高低,因此他很不满意。

        《左传·桓公六年》载,齐僖公本来很喜欢郑太子忽,早就要把女儿文姜嫁给他,并且曾经正式提过亲。可是太子忽不愿意。有人说忽真傻’齐国是个大国,跟大国国君的女儿成了亲,有了靠山,往后的`好处可多啦,都劝他答应这件亲事。太子忽说:“每人都有自己合适的对象,齐大,非我耦也。《诗经》上说:‘自求多福’。所谓‘往后的好处’,主要应由我自己去创造,依靠大国算什么?”现在,太子忽帮齐国出力打了胜仗,齐值公更加軎欢他了,便又派专人到郑国来说亲。忽更加不愿意了,坚决地加以拒绝。他对人说:“以前我尚且不答应,现在怎么就行?我要是娶了齐国国君的女儿,人家难道不要笑话我:怪不得忽那样忠勇地打山戎,原来有他个人的企图啊!”

        这件亲事最终也没有结成。旧时凡因门第不相当而辞婚的,都用此语,表示不敢高攀。

齐大非耦成语故事3

        齐大非耦的成语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强大的齐国国君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国的公子忽,郑国比较弱小,担心其中有诈,公子忽就婉言谢绝了这门亲事。别人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每个人都有适合于他的配偶,齐国那么强大,与我门不当户不对,怎能结亲呢?

1 齐大非耦的成语故事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2 齐大非耦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qí dà fēi ǒu

        出处《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解释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用法作谓语、宾语;表示不敢高攀的谦词

        近义词齐大非偶

        同韵词贼不空手、无所措手、前古未有、饰非掩丑、据图刎首、摧坚获丑、金貂取酒

3 齐大非耦的成语故事点评

        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

       好了,关于“齐国成语故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齐国成语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