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成语故事有哪些书推荐_齐国成语故事有哪些书推荐的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齐国成语故事有哪些书推荐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齐国成语故事有哪些书推荐的话题吧。
1.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
2.国学成语故事(77)苏秦: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之悬梁刺股
3.有哪些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成语书值得推荐?
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
任人唯贤
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荒*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封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国学成语故事(77)苏秦: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之悬梁刺股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
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
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
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噜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吧!”
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例如一个商人因贪图眼前之利,盲目推销劣货,但消费者却不去上当,于是这个商人货物积滞,周转不灵,而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又如一个球队,因为球员间合作得不紧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脚乱,以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有哪些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成语书值得推荐?
国学成语,浓缩 历史 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借用苏子的一首《西江月》开篇,讲战国人苏秦逆境中不颓丧,通过发愤读书,从“文艺青年”成长为高级官员、著名外交家的故事。
(上)不远千里求功名,落魄还乡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河南洛阳人,出生于耕织之家,家境小康,早年到齐国求学,和张仪同拜鬼谷子为师。
学成之后,苏秦外出游历,希望获得赏识。他来到秦国,求见秦惠王说:“秦国西有巴山蜀水、汉中之地利,北面有胡貉、代马可用,南有巫山、黔中作屏障,东有崤山、函谷关易守难攻。土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万乘、兵士百万……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天府之国。大王如果习用车骑,教以兵法,一定可以并吞诸侯,一统天下,成就帝业。希望大王抽点时间听我详细说明。”
面对苏秦抛出的“画饼”,秦惠王没有动心,甚至有些厌烦,因为此时他即位不久,又杀了商鞅,对摇唇鼓舌的说客很不“感冒”,于是委婉地回绝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可以高飞,法令不完备者不可以实行诛罚,德行不厚者不可以使唤百姓,政治教化不修明者不可以烦劳大臣。先生你不远千里来朝堂上郑重地指导我,我非常感谢,不过还是过两天再说吧。”
苏秦不死心说:“我就知道大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从 历史 上看,神农伐补遂、皇帝擒蚩尤……武王伐纣,齐桓公称霸天下,哪有不战而成的?仅仅坐等就得到利益、扩充地盘,即使是三皇五帝、春秋五霸也不可能。从目前形势看,想要统一天下、让敌国屈服,诸侯臣服,非出兵不可……”
苏秦滔滔不绝,奈何秦王一概不听。据有关人士不完全统计,苏秦先后十次上书惠王,都被弃置一旁。
天长日久,从家中带来的“面试”用的黑貂皮袍破了,“求职经费”百斤黄金(黄铜)花光了,再呆下去就有睡大街饿肚子的危险,苏秦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上了回家的路。
与离家时的朝气蓬勃相比,无奈回家的苏秦那叫一个惨。只见他打着绑腿、穿着草鞋、背着书、挑着行李,形容憔悴、脸色黑黄,外加一脸难掩的羞愧之色。
回到家里,看他这副可笑的尊容,正在织布的妻子织布机都没下,嫂子不给做饭,父母连招呼都没打。
苏秦羞恼和沮丧到了极点,长长叹息一声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子,父母不把我当儿子,都是秦国的罪过啊。”
当天夜里,等家人都睡下后,苏秦把家里几十箱藏书全都翻了出来,折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本姜太公的《阴符》。
(中)悬梁刺股,“复读”一年再战江湖
苏秦捧着《阴符》如获至宝,立刻趴在那里读了起来,不懂的地方就反复练习揣摩,深入领会,一遍不行两遍……直到弄通为止。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夜深了,苏秦仍伏身诵读,有时读着读着昏昏欲睡,就抓起身边的锥子向大腿上猛刺,然后从睡意中惊醒,继续苦读,鲜血流到了脚上、鞋子上,他浑然不觉。
天上云卷云舒,庭前花开花落。转眼一年多过去了,苏秦自觉颇有心得说:“哪有游说君主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并以卿相之位给我的道理?我这次所学真的可以游说君主了。”
于是,苏秦在家人的劝说和指责声中,再次踏上了离家的路。
这就是成语悬梁刺股的来历,需要说明的是,该成语由两个 历史 人物故事组合而成。其中,悬梁的典故出自《汉书》,说东汉人孙敬,非常爱学习,白天黑夜勤读不休。每天读书到深夜,担心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好,挂在屋梁上。一打瞌睡,头发一拽,清醒过来后继续苦读。为了行文方便,本文把悬梁刺股合用。
悬梁刺股和囊萤夜读、凿壁偷光讲述的都是 历史 人物刻苦学习的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寒门学子发愤读书,自强不息。
(下)亲人前倨后恭,苏秦千古一叹
据《战国策》记载,苏秦再次离家后,先来到赵国碰运气。为了有机会见到国君赵肃侯,苏秦特意在宫室旁边的燕乌集阙前流连徘徊,终于有一天被请进了华丽的殿堂中,见到了赵肃侯。
赵肃侯和苏秦抵掌而谈,十分投机,随后封苏秦为武安君,任相国,并赐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让苏秦作为礼物和经费去游说各国诸侯,推行合纵之计谋,共同抗击强大的秦国。
根据《史记》更为详细的记载,苏秦离家后,首站求见周显王,但被他手下的大臣轻视,无奈弃周而去。后来,苏秦游说成功,高车大马途经洛阳,周显王才醒悟苏秦真是人才,立马派人带着厚礼前来巴结,由是观之,周王室式微,不是没有“天理”的。
随后,苏秦跑到秦国游说秦惠王,铩羽而归(见前文)。
离开秦国后,苏秦奔赵,但是赵国国相——赵王的弟弟奉阳君不喜欢苏秦,苏秦只得离开,投奔燕国。
在燕国,苏秦足足等了一年多才见到了燕王燕文侯,受到信任和重用。在燕国的资助下,苏秦二次来到赵国,此时奉阳君已死,苏秦趁机游说赵王,得到赵王支持。
此后,苏秦又相继赶到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游说,连战连捷。
在苏秦的穿梭外交下,六国合纵成功,共同结盟抗击秦国,苏秦同时挂六国相印,为合纵长,从此秦国不敢窥测函谷关以外的土地达十五年之久。
另据记载,当初苏秦南下游说楚王途经洛阳,父母听说后,连忙张罗打扫住处,清扫街道,并特地请了鼓乐班子吹吹打打跑出三十里地迎接儿子。妻子则一反常态温柔又温顺,侧目而视,侧耳倾听。他的嫂子则匍匐在地,蛇行向前,不住地跪拜。
苏秦很奇怪地问:“嫂子,为什么您以前那样傲慢,现在又这样谦虚卑下呢?”
苏秦的嫂子也是个老实(俗气)之人说:“因为现在你身份高贵还有很多金钱啊。”
苏秦长叹一声说:“一个人贫穷时,父母都不当儿子看待,富贵之后却连亲戚也害怕。人生世上,对于权势富贵,怎么能够忽视呢?”
苏秦把很多金子珠宝分散给亲朋好友后,离家而去,继续未竟的事业。后被刺杀,死在齐国,这是后话。
读后感:
相信读完这故事后,朋友们会有不同的感想。我的看法是:一、一个家庭不能太贫困,没有面包,梦想会饿死的。以苏秦为例,如果不是家里有钱,他很难“出(齐)国留学”,更不可能外出游历。二、一个家庭可以不买彩电、冰箱,但一定要多买些好书,说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场。
国学经典欣赏: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战国策·秦策》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战国策·秦策》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成语书籍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理解力。以下是几本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成语书籍: 1.《成语故事》:这本书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讲述了许多常见且常用的成语的起源和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成语。 2.《小学生必备成语词典》:这本词典包含了大量常用成语的解释、拼音、例句和造句示例,方便学生学习和运用成语。 3.《成语大全》: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成语资源,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成语,如动物成语、植物成语、人物成语等,帮助学生拓宽词汇量和理解力。 4.《中国成语故事全集》:这本书收录了许多中国传统的故事,其中穿插了大量的成语,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5.《小学生必背成语》:这本书根据小学生的年级特点,精选了一些常见的、常用的成语,并提供了相应的解释和例句,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成语表达。 以上是一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成语书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齐国成语故事有哪些书推荐”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