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_关于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1.三国的成语典故(简单一些)
2.三国时期的成语
3.三国成语故事 10个与三国演义有关的典故并解释(故事梗概)
4.三国演义有典故的成语和成语的典故
5.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6.关于刘备或诸葛亮的成语典故
7.源于三国的成语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出处三国志魏志臧:「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鱼得水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的成语典故(简单一些)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三国时期的成语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成语故事 10个与三国演义有关的典故并解释(故事梗概)
三国时期的成语有:草船借箭、七擒七纵、三顾茅庐、初出茅庐、望梅止渴、舌战群儒、乐不思蜀等等。
扩展阅读:
相关成语的释义:
1、草船借箭:源自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现在用来比喻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七擒七纵:诸葛亮出兵南方,把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了七次,放了七次,孟获心服,不再来攻。见《三国演义》。后用以比喻运用策略,有效地控制对方。擒:捉拿。纵:放。
3、三顾茅庐:也说三顾草庐。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4、初出茅庐:东汉末,诸葛亮在刘备的再三请求下,离开他在襄阳住的茅屋,去当刘备的军师。首战设奇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有“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之句(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后指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也比喻刚参加工作,还缺乏经验。为初出茅庐。也比喻刚参加工作,还缺乏经验。
5、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6、舌战群儒:本是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只身前往东吴说服孙吴集团同心抗曹。现在用来表述以出色的辩才使众人折服。
7、乐不思蜀:本指蜀汉亡国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都洛阳,过着豪华享乐的生活,感到非常满足,不想再回蜀中。现在用来泛指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想回到原有的环境中去。
三国演义有典故的成语和成语的典故
曹操——孟德献刀、关东起兵、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割须弃袍
刘备——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跃马檀溪、三顾茅庐、借荆州、夷陵之战、白帝托孤
关羽——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掩七军、刮骨疗伤、走麦城、
张飞——怒鞭督邮、古城相会、长坂桥、义释严颜
吕布——凤仪亭、连环计、辕门射戟、白门楼
诸葛亮——隆中对、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空城计、五丈原
赵云——长坂坡
周瑜——蒋干盗书、苦肉计、火烧赤壁
吕蒙——白衣渡江
陆逊——火烧联营、
曹植——七步成诗
姜维——九伐中原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初出茅庐 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国演义》里,还有“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等成语,就不多说了.
关于刘备或诸葛亮的成语典故
1、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2、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3、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至今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
4、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6、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7、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8、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9、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10、一身是胆(赵云):攻取汉中时,赵云偃旗息鼓大败曹操,得到刘备赞扬,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形容胆量极大。
1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12、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13、孔明妙算胜孙庞,耿若长星照一方。进退行兵神莫测,陈仓道口斩王双。
14、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m.taiks)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着勋名。
15、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6、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17、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18、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9、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好。
源于三国的成语
一、关于刘备的成语:三顾茅庐、桃园结义 、三让徐州、织席卖履、白帝托孤、求贤若渴等等;
二、关于诸葛亮的成语:三分天下、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欲擒故纵、鞠躬尽瘁、七擒孟获等等。
三、成语简介(节选):
1、桃园结义:桃园三结义最初是《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2、三顾茅庐: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南阳卧龙岗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3、火烧赤壁: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4、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生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三、两人简介:
1、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 ,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2、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源于三国的成语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望梅止渴、三顾茅庐等。
1、舌战群儒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2、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3、望梅止渴(拼音wàng méi zhǐ kě)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世说新语·谲》。望梅止渴指想象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从不切实际的空想中来宽慰自己;连动式结构,在句子中主要用作宾语、定语等。
4、三顾茅庐(拼音:sān gù máo lú)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三顾茅庐原为东汉末年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三国时期的文化:
汉晋之际的学术思想发生剧烈的变动,主要受传统思想的变化与政治斗争有关,前者成份居大。由尚交游、重品藻,而变为循名责实,归于申韩。因尚名务虚伪而为自然、率直,归于老庄。
由于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与诸葛亮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来恢复社会秩序。曹操提倡信赏必罚,主张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观念打破以门第或名教的标准。诸葛亮也提倡法治观念,入蜀后修明法制,执法公平。
提出“治国之要,务在举贤”的主张以任才适用。他也重视军法,如街亭之战马谡违反军令而被斩,他也自贬三等。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此后魏晋玄学思潮提供了基础,使名士基于政治黑暗将焦点由名法的具体问题转向玄学的抽象思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