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带拼音的_成语故事带拼音的有哪些

       感谢大家提供这个成语故事带拼音的问题集合,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和分享。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

1.沉鱼落雁成语故事

2.大公无私成语故事

3.饮鸩止渴成语故事

4.守株待兔原文带拼音

5.按图索骥成语故事

6.你最喜欢的成语故事:(写六个)

成语故事带拼音的_成语故事带拼音的有哪些

沉鱼落雁成语故事

       沉鱼落雁成语故事1

        成语:

        沉鱼落雁

        拼音:

        [ch?n y? lu? y?n]

        解释:

        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形容古代四大美女的,其中“沉鱼”是西施,“落雁”是昭君。但是,由于其他原因,人们发现,沉鱼落雁也可以形容美貌并不重要。

        出处: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举例造句:

        他二人长的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月羞花之貌。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越国倾国倾城的美女西施在故乡溪边浣纱时,溪中游动的鱼儿见了她都羞愧得沉入水底,不敢浮出水面。汉元帝时绝王昭君在她出塞嫁给匈奴王时,天空飞过的大雁惊讶她的美丽,忘了飞行跌落到树林里。中国传统上把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连读,并分别指代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沉鱼是春秋的西施,落雁是西汉的王昭君,闭月是后汉末的貂蝉,羞花是唐代的杨贵妃。

沉鱼落雁成语故事2

        成语: 沉鱼落雁

        拼音: chén yú luò yàn

        解释: 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成语故事:

        春秋的时候,有一个叫做西施的美女,她每天都会到溪边去浣纱,溪中的鱼看到西施,觉得自己长得比西施丑,都羞愧的不敢浮上水面,全沉到水底去。

        汉朝的时候,也有一个美女叫王昭君,她要出塞去嫁给番王的时候,天空飞过的雁,看到王昭君长得那么漂亮,都惊讶的忘记该怎么飞了,全坠落到树林里面。

        后来,大家在称赞一个女人长得很漂亮,就说她有沉鱼落雁的容貌。

沉鱼落雁成语故事3

        春秋战国时期,小国家多,成天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形势很混乱。有段时间,吴国和越国打起来了,兵强马壮的吴国没怎么费力就打赢了,成为一方霸主。都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越国的国王勾践就成了阶下囚,连同宰相范蠡一起,都被掠去吴国当起了奴隶。

        勾践虽然身为阶下囚,但复国的心不死,没有一天不想着报国恨家仇。范蠡是个聪明人,他自然知道勾践的心思。但他再清楚不过,想搞垮兵强马壮的吴国没那么容易,更何况眼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主仆俩如何能先从吴国逃出去。就这样,勾践在范蠡的指点下过起了卧薪尝胆的日子,每天都睡在柴草上,吃饭之前还得舔一舔苦胆。

        而夫差这边呢?他刚刚打败越国,正处在一种骄傲的情绪中,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战无不胜的了,自然就对阶下囚勾践放松了警惕。

        有一次,他吃东西吃坏了肚子,找医生来医治也不见起色。勾践得知后竟当着他的面亲自尝了尝他的粪便,恭敬地说:“大王,您没得什么大病,就是着凉了,喝点温酒暖暖就好了。”勾践的此番举动让夫差大为感动,心说这么个忠心的人肯定不会背叛我啊!就这样,放勾践和范蠡回了越国。

        回国之后,范蠡给勾践定了三条复仇,其中一条就是选送越国的美女敬献给夫差,表面上是臣服于彼,实际上是派个内线过去,达到里应外合搞垮吴国的`目的。可是,计策好定,但美女要去哪里选呢?

        这时候,范蠡听说苎萝村有位美人,姿色十分动人。于是,范蠡便动身前往苎萝村。

        说来也巧,苎萝村边有条小溪,溪水清澈透明,村里的女子经常在此洗衣服。范蠡走到这里的时候,正好有几个姑娘在溪边洗衣服,女孩子之间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也是正常。但只听其中有个姑娘大惊小怪地说:“哎呀,西施,你瞧,水里的鱼看见你都沉到水底去了!”

        另一个姑娘附和说:“就是,谁让西施长得这么漂亮!”范蠡一听,赶紧躲在一边放眼瞧去。

        果然,只见那一群女子之中有一位姑娘身段婀娜,黑发粉面,柳眉杏眼,姿态之中别有一番味道。

        范蠡当时心里就感叹一句:“好一位绝色佳人!”只是不知道她们所说的“沉鱼”是什么意思,便走近一点,想看个究竟。

        只见那位西施姑娘站在水边,轻轻洗着衣服,她美丽的身影倒影在水中,水中的鱼儿见了她,都似乎忘了游动,慢慢沉入了水底。范蠡是多聪明的人,见了此奇景也忍不住轻轻“呀”了一声。就这一声,惊动了那几位姑娘,姑娘们见有陌生男子,羞涩万分,赶紧都跑开了。

        就这样,范蠡把苎萝村有美人的消息回禀了勾践。等把美人找来一看,连勾践也为之动容,没想到自己小小的越国也有这样的绝代佳人。自此,西施就被选中了,被送去吴国。夫差果然也惊讶于西施的美色,宠爱有加。就这样,一个强大的吴国,在范蠡周密的下、在勾践坚定的决心下、在西施的美色下瓦解了。

        “沉鱼落雁”,“沉鱼”所说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那么“落雁”呢?这其中藏着另一个典故。

        汉朝元帝的时候,这一年,皇帝下诏要招美女入宫。皇帝选美女,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全天下的女子就得皇帝先选,皇帝选剩下了才能轮得着旁人。就这样,十七岁的王嫱就被选入了皇宫。

        要说这个王嫱,那也是一个绝色美人,不仅样子美丽,而且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是标准的才貌双全。跟她一起选进宫的漂亮姑娘不少,但大家见了王嫱之后都立马觉得自己没希望了。就算大家都是美女,也总会有个人鹤立鸡群,有盖不住的风,王嫱就是这样的美女。

        可谁知道,皇帝选来选去,就是不招王嫱伺寝,跟她一起进宫的姐妹们都纷纷得了皇帝的宠爱,只有她,仿若无人问津的宝物一般蒙上了灰尘。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皇帝选谁伺寝,是依据画像而来的,就是说,宫廷画师会给每个人画像,然后将这些画像呈献给皇帝。皇帝觉得哪一幅画像上的女人好看,就招她来伺寝。可是按理说,王嫱这么漂亮,怎么轮也轮到她了。要知道,这里面有个很关键的人物,那就是宫廷画师毛延寿!

        这个毛延寿,书画一流,可就是个贪财的小人。每个找他画像的美女都得给他“上贡”才行,上过贡的,他就在画像的时候给人家修饰修饰,尽量画得漂亮点;而对于那些没上过贡的,他就故意给人家画丑了。

        吃过这个大亏的美女们自然学乖了,任谁都给他好处。偏偏这个王嫱,性格耿直,不愿意讨好这个小人,从不给他好处,任他把自己画得丑丑的。果然,汉元帝一见王嫱的画像这么丑,就干脆把她打入冷宫了,永不召见。

        但天底下的事就是这么神奇,没过几年,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前来和亲。这个汉元帝,是个性格懦弱的人,他不敢跟骁勇善战的匈奴人面对面地来场恶战。见匈奴人前来和亲,他自然是赶紧应承下来。

        可是,选谁去和亲呢?自己宫里的美女,他是一个都舍不得。这时候,他突然想起来被打入冷宫的丑女王嫱了。这不正好嘛,王嫱既是宫里的女人,又长得丑,送给匈奴人那是再好不过了!就这样,汉元帝下令让王嫱远嫁匈奴。

        送呼韩邪单于走的那天,汉元帝是大摆筵席,忙得不亦可乎,心想可算是把这位不敢得罪的给送走了。

        这时候,王嫱盛装打扮出来了。汉元帝坐在龙椅上,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只见,这一位美人行动如弱风扶柳,姿态容貌美得不可方物。整个大殿上的文武百官都为之倾倒,连大气都不敢出。这怎么能是画像上那个丑得不能再丑的女人呢?

        汉元帝这时候心里叫悔不迭。可是,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啊!更何况君无戏言,这两国邦交,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人就大开杀戒啊!悔得肠子都青了的汉元帝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含着眼泪将王嫱和呼韩邪单于送出了十里地。

        披着红色披风的王嫱坐在马上,这一路,马声悲鸣,寒风渐起,自此离家,不知何时才能回。她的心都要碎了,便拿出随身所带的琵琶,弹奏起悲伤之音。潼关就在眼前,塞外的大雁一行一行飞过,悲伤之音渐起,大雁似乎都感染了这悲伤,扇动的翅膀慢了下来。再一看这位骑在马上的美丽女子,连大雁都忘了扇动翅膀,从半空中跌落下来。

        后来,王嫱在匈奴生活得很幸福。她“落雁”之美貌也被中原和匈奴两地的人们所称道。

        她和春秋时的西施一起,被合称为“沉鱼落雁”。沉鱼落雁,就用来形容女子之貌美,可以美丽到水里的鱼了见之后竟忘了游动而沉入水底,天上的大雁见了之后竟忘了飞翔而跌落在地。

沉鱼落雁成语故事4

        春秋时,吴国打败了越国,越国君主越王勾践也被吴王阖闾俘虏了,起初送去做马夫,后因人说情才放他回国。回国后,越王勾践一心想洗雪耻辱,一方面卧薪尝胆激励自己,一方面物,想用美人计腐蚀吴王的志气。诸暨苎萝村的美女西施,每日在溪边浣纱,溪中的鱼,见到西施的美丽,也觉得羞惭,不敢浮上水面,都沉到水底去。后来范蠡找到她,把她献给吴王。果然迷惑了吴王,无心料理国政,于是勾践养精蓄锐,终于一举攻陷吴国。

        汉元帝时,挑选天下的美女入宫。当时美女王昭君被选为第一。但佞臣毛延寿因没有得到贿赂,故意把昭君画得很丑,使她得不到皇帝的宠爱。夜深郁闷,昭君弹琶琶遣兴,被元帝听见寻声而去,见面之后惊为天人,问其缘故,元帝乃将昭君封为明妃,并下旨将延寿斩首。延寿闻讯,逃至匈奴,并将昭君图像献于呼韩邪单于,单于见图乃教唆使者来索昭君。元帝大怒不允,但昭君深明大义,以国事民命为重,慨然前往,元帝无奈,只好答应。临行前元帝亲送至灞陵桥上,此时正好有一群雁子在空中飞过,见到昭君美如天仙,赶紧躲到森林去了。

        后来人们便用“沉鱼落雁”这个成语来形容美女的漂亮。

沉鱼落雁成语故事5

        春秋的时候,有一个叫做西施的美女,她每天都会到溪边去浣纱,溪中的鱼看到西施,觉得自己长得比西施丑,都羞愧的不敢浮上水面,全沉到水底去。

        汉朝的时候,也有一个美女叫王昭君,她要出塞去嫁给番王的时候,天空飞过的雁,看到王昭君长得那么漂亮,都惊讶的忘记该怎么飞了,全坠落到树林里面。

        后来,大家在称赞一个女人长得很漂亮,就说她有“沉鱼落雁”的容貌!

成语典故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毛嫱是春秋时期越国绝,与西施时代相当,相传为越王勾践的爱姬。最初人们对毛嫱画像的称道远远超过西施。她应该是“沉鱼”的原始形象,美的化身。丽姬已失考。故原始的“沉鱼”和“落雁”应该是指“毛嫱”和“丽姬”,而并不是“西施”和“ 王昭君”。当然,《庄子·齐物论》中也提到了西施,说“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大意是丑陋的女人与美貌的西施,还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事物,从道的角度看是不分彼此的。还在《庄子·天运》中讲了“东施效颦”的故事。《韩非子·显学》说:“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管子·小称》中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淮南子》则说“今夫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但《淮南子》中也有把西施放前面的,说“西施毛嫱,状貌不可同,世称其好美均也。” 东汉边让《章华赋》:“携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嫔之素肘。”后来唐朝诗人宋之问有诗云:“鸟惊人松萝,鱼畏沉荷花。”此后世人便以“沉鱼落雁”形容女子之貌美。“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也成为古典中形容女子美貌的套语。

沉鱼落雁成语故事6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个叫做西施的美女,她每天都会到溪边去浣纱,溪中的鱼看到西施俊俏美丽的倒影,觉得自己长得比西施丑,都羞愧的不敢浮上水面,全沉到水底去。渐渐地,“沉鱼”成了西施动人的别名。

        西汉时期,也有一个美女叫王昭君,汉元帝为安抚北方匈奴,将美艳宫女昭君升为义女,远嫁邻邦。在昭君受命成婚的路上,南飞的大雁听到她悦耳的琴声,因凝望她美丽的容颜,忘记了舞动翅膀,坠落地上。从此,“落雁”成了昭君美丽的代称。

        这就是成语“沉鱼落雁”的由来。

沉鱼落雁资料

        注音chén yú luò yàn

        解释原指女子貌美,使游鱼下沉,使飞雁降落,不敢与之比美。后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沉,使下沉;落,使落下。

        出处《庄子·齐物论》

        简介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形容古代四大美女的,其中“沉鱼”是西施,“落雁”是昭君。但是,由于其他原因,人们发现,沉鱼落雁也可以形容美貌并不重要。

        近义词闭月羞花、花容月貌、国色天香、倾国倾城

        成语举例他二人长的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月羞花之貌

沉鱼落雁成语故事7

        出处《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后来就转用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宦官子弟错立身》戏文: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释读沉:使下沉;落:使落下。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故事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汉代王昭君是个才貌双全的美人。 汉元帝为了安抚北匈奴,就选她与单于结为姻缘。 在离家的途中,她看到远飞的大雁,不由得引起无尽的乡思,触景生情她弹起琴弦。 一群飞雁听到琴声竟忘记了抖动翅膀而跌落在地上。 昭君便得了落雁的美称。

        但是,其实沉鱼落雁根本就不是指女子的漂亮。

        鱼见了她就潜入水底、雁跌落至地,这二者,谁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是什么?它们都是因为害怕。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丑八怪都可以导致沉鱼落雁的结果。因为鸟鱼根本不懂得毛嫱、丽姬是否美丽,只是因为高度的警觉,在求生本能下,听见、看见一点异常的动静就赶紧躲藏起来,保护自己。所以庄子才会说,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丽呢?

        因此,庄子当初讲这个故事,其实不是称赞女性的美貌,而是说美貌没什么意义。

        但后来,大家在称赞一个女人长得很漂亮,就说她有沉鱼落雁的容貌!

沉鱼落雁成语故事8

        注音chén yú luò yàn

        典故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庄子·齐物论》

        释义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女子极其美丽动人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闭月羞花、花容月貌、国色天香

        同韵词救灾恤患、买牛卖剑、牝鸡司旦、要好成歉、神魂撩乱、有备无患、事实胜于雄辩、心惊胆战、负心违愿、言约理辨、......

        年代古代

        灯谜西施王嫱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越国倾国倾城的美女西施在故乡溪边浣纱时,溪中游动的鱼儿见了她都羞愧得沉入水底,不敢浮出水面。汉元帝时绝王昭君在她出塞嫁给匈奴王时,天空飞过的大雁惊讶她的美丽,忘了飞行跌落到树林里

        成语举例他二人长的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月羞花之貌。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大公无私成语故事

        故事是指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你的思维;那生动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实用成语典故(通用16篇),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典故 篇1

        百发百中

        成语:百发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释: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故事:

        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欢玩箭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箭,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成语典故 篇2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成语典故 篇3

        李代桃僵

        汉武帝时,设有集各地歌谣和 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后人把乐府诗分为十二类,《相和乐歌辞》便为其中一类,原本是民间歌谣。而这辞里有一名 篇《鸡鸣》,讲述了汉朝望族盛衰无常的生活现状。

        当时社会太平,一片繁荣昌盛,却一种怪现象,出身卑微的人一旦得了势,就马上成为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但是他们作威作福,最后不得不沦为刀下亡魂。

        传说有兄弟五人,均为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偶然他们得到了皇帝的常识,当上了侍中郎。从此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成了钟鸣鼎食之家。

        所住宅第,黄金雕花的阁门,屋顶琉璃黄瓦,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真仿佛仙子所居。厅堂之上,各种精致的酒樽应有尽有。他们可以彻夜狂欢,酒酣耳热之时,还有美丽的女乐工奏乐助兴。在后花园的池塘之内,三十六对鸳鸯调情戏水,好不尽兴。

        后来,五兄弟有人犯了罪,一朝成了阶下囚,不得不受刑。这时其他兄弟各扫自家门前雪,毫不惦念手足之情,互相倾扎,丑态百出。

        为此,百姓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兄弟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旁。黄金络马头,颎颎何惶惶。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人们借此叹息:井边之桃树与李树相依为伴,虫蛀桃树,往往李树代桃树受蛀而枯萎僵死。李树尚能够以身代为提醒,他们兄弟之情谊连李树不如!

成语典故 篇4

        典源出处

        《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注引 《魏略》 曰:‘林少单贫。虽贫,自非手力,不取之于人。性好学,汉末为诸生,带经耕锄。” 《汉书 ·儿宽传》:“儿(ni) 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则读诵,其精如此。”

        释义用法

        常林、儿(倪) 宽家贫,但好学不倦,去田间耕作时,也带着经书,一有空就诵读。后以此典称扬人贫而好学。

        用典形式

        带经 明·唐寅:“贫士园无一食蔬,带经犹自力耘锄。”

        带经人 宋·曾巩:“平日将军不三顾,寻常田里带经人。”

        带经锄 北周 ·庾信:“无机抱瓮汲,有道带经锄。”宋·刘筠:“时陪折俎宴,顿异带经锄。”清 ·王士禛:“逃名东海上,时复带经锄。”

        倪生经锄 宋·苏轼:“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欲带经锄。”

        家学经锄 清·钱谦益:“家学经锄世所欲,会稽竹箭比南金。”

成语典故 篇5

        我有一本书,它的名字是《成语典故故事》。它长二十五厘米,宽十厘米,高三厘米,呈长方体形状。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古代官员,坐在地毯上,头戴镶金官帽,留着长长的白胡子,穿着橙官裙,披着紫官衣,手拿竹简,这个人就是著名军事家——孙武。他的背后有一个骑兵队,个个横刀立马,举弓拉拏。骑兵队旁边还有一个步兵团,个个拿盾举矛,好不壮观!翻开书,你会被里面的人物、故事吸引住的。这本书内容丰富,分为古代战争故事和哲语两大类。《背水一战》中的韩信用两千士兵将赵国军旗一换,让其余一万人引赵而出,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了后路,也回身猛扑敌军。结果赵军四处逃散,二十万赵军就这样白白地被一万多的汉兵打败了。这本书还有二个部分,是解释和出处,并含有古文,插图和一些珍贵字画。这本书也很实惠,全国统一定价才三十六元。这本书是我的朋友,它教给我了许多知识,我把它介绍给你们,希望它也成为你们的朋友。

成语典故 篇6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叫做“闻一知十”。

        出处

        《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释读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成语典故 篇7

        成语生花妙笔

        拼音shēng huā miao bǐ

        解释生花:长出花朵。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

        出处五代;王仁裕《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传说他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一连三个时辰没动地方。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还在写字,写着写着,笔杆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后来又从空中飞来了一张张白纸,雪白雪白的,直落笔下。李白高兴极了,紧握那支妙笔,飞快地写着,写了一张又一张。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字变的。

成语典故 篇8

        成语当头棒喝

        拼音dāng tou bang he

        解释当头:迎头;棒:指用棒子打。喝:大声喊叫。佛教语,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lsquo;如何是佛法大意?rsquo;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典故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传佛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用流传。

        近义词晨钟暮鼓、当头一棒

成语典故 篇9

        成语割席绝交

        注音gē xi jue jiāo

        解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典故东汉灵帝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把金子看做与瓦石没有区别,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他们经常同席读书,几乎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又同席读书的时候,忽然有坐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过去。管宁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的人,便割断席子,彼此分开坐位,面色严肃地对华歆说:quot;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quot;

成语典故 篇10

        典源出处 《乐府诗集》卷二十四:“《乐府解题》 曰:‘刘生不知何代人,齐梁已来为 《刘生》 辞者,皆称其任侠豪放,周游五陵三秦之地。或云抱剑专征为符节官,所未详也。’按《古今乐录》 曰:‘梁鼓角横吹曲,有 《东平刘生歌》,疑即此 《刘生》 也。’”

        释义用法 古代有以 《刘生》 为题的歌曲,传说刘生是一位任侠豪放,四处周游的侠义的人。后用此典称任侠豪放的人。

        用典形式

        刘生 南朝陈 ·徐陵:“刘生殊倜傥,任侠遍京华。”南朝陈 · 张正见:“刘生绝名价,豪侠恣游陪。”唐 ·卢照邻:“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

        东平公 宋 ·陆游:“不知东平公,一剑隐红尘。”

        刘生剑 明 ·高启:“聊持毛子檄,暂脱刘生剑。”

        任侠刘生 南朝梁 ·元帝:“任侠有刘生,然诺重西京。”

成语典故 篇11

        典源出处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其亡也,回禄信于聆 (qin) 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 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yuezhuo) 鸣于岐山; 其衰也, 杜伯射王于。”

        释义用法

        鸑鷟,凤凰一类的鸟。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周古公亶父把部落从豳迁到岐山脚下建邑,相传有凤凰出现,飞舞鸣叫。后以此典表现盛世将出的祥瑞吉征。

        用典形式

        鸣凤 明·陈子龙:“玉京春暖多鸣凤,大泽天寒独饭牛。”

        鸟鸣高冈 唐·韩愈:“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岐山闻凤 元·萨都拉:“岐山过马应闻凤,陈室停辀莫信鸡。”

        鸣凤有岐 明·李东阳:“鸣凤有岐还盛世,神龟出洛自何年。”

        岐山出凤凰 元 ·萨都拉:“汉水浮神马,岐山出凤凰。”

成语典故 篇12

        典源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又《汉书 ·公孙弘传》:“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释义用法

        公孙弘虽身为丞相却生活俭朴,盖布被,每餐只有一个肉菜,吃粗粮,而对宾客和故旧 却供给衣食。后以此典称颂官员清廉俭朴。

        用典形式

        布被 宋 ·陆游:“公孙分布被,范叔共绨袍。”

        平津肉 宋·王安石:“虽无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孙弘被 明 ·陈子龙:“独指孙弘被,仍污庾亮尘。”

        餐脱粟 宋·苏轼:“未暇餐脱粟,苦心学平津。”

        公孙布被 宋·苏辙:“京兆牛衣聊可籍,公孙布被旋须缝。”宋 ·陆游:“公孙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毡暖无匹。”

成语典故 篇13

        典源出处

        《淮南子·俶真训》:“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

        释义用法

        钟山即昆仑山的别名,昆仑山的玉,火烧三天三夜而色泽不变,是真正的良玉。后以此典形容真正英雄志士,不怕磨难,愈经磨折,反更显其英雄本色。

        用典形式

        火辨良玉 唐·白居易:“在火辨良玉,经霜识真松。”

        良玉猛火 宋·苏轼:“莫嗟天骥逐羸牛,欲试良玉须猛火。”

        久炊为真玉 清·黄鷟来:“久炊始觉为真玉,未涅何因见不淄。”

        试玉烧三日 唐·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美玉经三火 宋·苏轼:“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真玉烧不热 唐·顾况:“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

成语典故 篇14

        典源出处 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 (唐) 玄宗善八分书,凡命相,皆先以御笔书其姓名置案上,会太子入侍,上举金瓯覆其名,以告之曰:‘此宰相名也,汝庸知其谁也? 即射中,赐尔卮酒。’肃宗拜而称曰:‘非崔琳、卢从愿乎?’上曰:‘然。”因举瓯以示之,乃赐卮酒。”《新唐书·崔琳传》亦载。

        释义用法 唐玄宗每当任命宰相,先亲笔写好名字,一次正好太子来,玄宗以金瓯将名字盖住,命太子来猜,太子猜中是崔琳、卢从愿,即赐以杯酒。后用此典指人名高望重,堪为将相之材。

        用典形式

        动金瓯 宋 ·辛弃疾:“快上星辰去,名姓动金瓯。”

        名覆金瓯 宋·石孝友:“更德标银管,名覆金瓯。共看朝天路隐,归拜富民侯。”

        金瓯亲卜 清·黄遵宪:“金瓯亲卜比公卿,领取冰衔十日荣。”

        金瓯将相 清·钱谦益:“玉笋班行空点鬼,金瓯将相捻舆尸。”

        姓名金瓯重 金 ·元好问:“姓名三字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

成语典故 篇15

        典源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卷八:“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从。熊逸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皆惊走,而冯婕妤直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天子问婕妤:‘人情皆惊惧,何故当熊?’对曰:‘妾闻猛兽得人而止,妾恐至御坐,故以身当之。’元帝嗟叹,以此敬重焉。傅昭仪等皆惭。”《汉书·外戚传》亦载。

        释义用法

        汉元帝至兽圈,熊从圈中跑出,即将窜上宫殿,众侍从惊慌四散,而嫔妃冯婕妤却挺身而出,‘迎熊而立’,阻住熊的去 路。后用此典表现女子临危不惧的气概。

        用典形式

        当熊 隋·杨广:“乍可当熊任生死,谁能伴凤上云霄。”唐·卢纶:“辞辇复当熊,倾心奉上宫。”

        熊攀槛 北周·庾信:“汉猎熊攀槛,秦田雉失群。”

        昭仪斗熊 北周·王褒:“庄生垂翠钓,昭仪抵斗熊。”

        婕妤当前 明·李东阳:“圈门昼开熊不守,婕妤当前众嫔走。”

        熊来尚可当 唐·李白:“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成语典故 篇16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九四五引《隋书》曰:“大业十二年,炀帝幸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而放之,光遍岩谷。”

        释义用法

        隋炀帝奢靡逸游,在景华宫命人捕萤火虫数斛,游山时放出取乐。后以此典指帝王奢侈荒靡。

        用典形式

        放萤苑 唐·杜牧:“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流萤梦 清·钱谦益:“流萤尚作芜城梦,跨鹤真同华表归。”

        十斛秋萤 清·黄景仁:“一片景华宫下土,有深宵,十斛秋萤葬,光照见,香魂荡。”

        萤火十升 明·陈子龙:“萤火十升星阙散,龙人百丈雨池寒。”

        隋苑飞萤 宋·刘筠:“梁园休赋雪,隋苑漫飞萤。”

        腐草无萤火 唐·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饮鸩止渴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以下是我整理的大公无私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大公无私成语故事1

        成语:

        大公无私

        拼音:

        [dà gōng wú sī]

        解释: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出处:

        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举例造句:

        要把你的志向拿定,而且要抱着一个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心怀。 ★郭沫若《屈原》第一幕

        成语故事:

        春秋时, 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 你认为, 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 最合适了。 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 谁最合适; 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 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后。 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 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 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 你认为, 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以又奇怪起来了, 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 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 所以我推荐了他; 你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祁午当上了法官, 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 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 十分称赞祁黄羊。

        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 他推荐人, 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 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 便不推荐他; 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 怕人议论, 便不推荐。 像祁黄羊这样的人, 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大公无私成语故事2

        今天我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成语故事。想要获取更多成语故事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学成语故事栏目,我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内容哦!

        春秋时,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官缺额,你看派谁去最合适?”祁黄羊想了想,说:“派解狐去最合适!”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答道:“你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纳了祁黄羊的意见,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果然,解狐很有作为,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

        有一天,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谁能胜任?”祁黄羊回答:“祁午最能胜任!”晋平公说:“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家讲你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胜任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祁午当了法官后,非常称职,深受人民的爱戴。

        孔子十分称赞祁黄羊,说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成语“大公无私”形容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大公无私成语故事3

        大公无私

        注音dà gōng wú s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出处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

        解释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歌颂人的品德

        相近词舍己为公、铁面无私

        反义词公济私、自私自利、利欲熏心

        成语造句

        ◎ 把银行里面的-败分子清除出去,是不会影响银行的信誉的,能秉公办事,大公无私,敢于处理,信誉还会提高。

        ◎ 无产阶级是大公无私的,敢于面对客观的真理,所以我们研究历史能够作到高度的科学性。

        ◎ 只有人:才有纯粹的、理智的、大公无私的快乐和热情--只有人,才过理论上的视觉节日。

        ◎ 一个单位的领导者大公无私,以身作则,他下达的工作意见,就容易被职工接受。

        ◎ 和大生产相联系的无产阶级,把大公无私的思想,提高到新的高度。

        大公无私成语故事6

        大公无私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一心为公,毫无私心。

        晋平公在位时,一次,南阳县缺少个县令,于是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而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于是平公派解狐前去任职。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热烈拥护。又有一回,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于是平公又请祁黄羊推荐。祁黄羊说: “祁午合适。”平公不禁问道; “祁午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答: “您是要我推荐军中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儿子是谁?”平公接受了这个建议,派祁午担任军中尉的职务。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孔子听了这两件事,感慨道: “太好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大公无私成语故事8

        春秋时,晋国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个县令,晋平公就去问当时大夫祁黄羊,对他说:“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应该派谁去当这个官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他为人公正,做那里的县令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笑着说:“您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当南阳的县令,您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我和他只是私人的恩怨,并不能掩盖他的才华嘛。”

        晋平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也觉得解狐这个人确实不错,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果然很有治理的才能,为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毫不犹豫地说:“祁午能够担任这个职位的。”

        晋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可是您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法官这个职位,所以我推荐了他;您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晋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果然能公正执法,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才,便不推荐他。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啊!”

守株待兔原文带拼音

       饮鸩止渴成语故事1

        拼音:[yǐn zh?n zhǐ kě]

        解释: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咀漏脯以充饥;酣鸩酒以止渴。”

        典故:

        “饮鸩止渴”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霍谞传第三十八》:“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位极州郡,日望征辟,亦无瑕秽纤介之累,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东汉时,有人于大将军梁商之前,诬告霍谞之舅父宋光,私自删改朝廷诏书,光为此而入狱。时年仅十五岁之霍谞上书予商,为光辩白。书曰:“光位极州长,素来奉公守法,无纤介之罪,纵于诏书有所存疑,亦不敢冒死而擅改。犹如人在饥时,以毒草来充饥;而于渴时,饮鸩酒以解渴,甫一沾唇,未入腹中,已告命丧,焉可为哉?”商阅书后,甚觉有理,呈于皇上。未几,光免罪获释。

饮鸩止渴成语故事2

        成语名称:饮鸩止渴

        成语拼音:yǐn zhèn zhǐ kě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方法不对。

        实用性:常用

        感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鸩:毒酒。比喻只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成语来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霍諝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成语造句:茅盾《三人行》:“借印子钱,饮鸩止渴,也是没有法子呀!”

        饮鸩止渴的成语故事

        “饮鸩止渴”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霍谞传第三十八》:“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位极州郡,日望征辟,亦无瑕秽纤介之累,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东汉时,有人于大将军梁商之前,诬告霍谞之舅父宋光,私自删改朝廷诏书,光为此而入狱。时年仅十五岁之霍谞上书予商,为光辩白。书曰:“光位极州长,素来奉公守法,无纤介之罪,纵于诏书有所存疑,亦不敢冒死而擅改。犹如人在饥时,以毒草来充饥;而于渴时,饮鸩酒以解渴,甫一沾唇,未入腹中,已告命丧,焉可为哉?”商阅书后,甚觉有理,呈于皇上。未几,光免罪获释。

        饮字开头的成语

        饮鸩止渴

        包含有饮字的成语

        饮鸩止渴 饥者易为

饮鸩止渴成语故事3

        饮鸩止渴的故事

        东汉时期,担任过廷尉的霍谞,从小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就读了大量的儒家经书,在当地出了名。

        霍谞有个舅舅名叫宋光,在郡里当官。由于他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私自更改朝廷诏书,从而被押到京都洛阳,关进监狱。

        宋光下狱后,霍谞的心情一直不平静。当时霍谞虽然只有十五岁,但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他从小常和宋光在一起,对舅舅的为人非常清楚,知道舅舅不可能干这种弄虚作的事。他日思夜想怎样为舅父伸冤,最后决定给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辩白。信中说:“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位极州郡,日望征辟,亦无瑕秽纤介之累,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该话的大概内容如下。

        “宋光作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得到朝廷的任用。怎么会冒触犯死罪的.险去篡改诏书呢?这正好比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鸩(据说鸠是一种鸟,鸟的羽毛含有剧毒,只要把羽毛泡在酒里,立成毒酒,饮之立毙)。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进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

        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很有道理,对霍谞的才学和胆识也很赏识,便请求顺帝宽恕宋光。不久,宋光被免罪释放,霍谞的名声也很快传遍了洛阳。

        ——《后汉书·霍谞传》

        饮鸩止渴的意思

        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不顾严重后果。鸩,传说中的毒鸟,喝了用它的羽毛浸的酒能毒死人。

        活学活用我们现在毫无节制地滥自然,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妙语点拨霍谞为给舅舅洗冤,在致大将军梁商的信中提及:“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意在引导梁商换位思考,暗示舅舅不可能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冒死篡改朝廷诏书。最终,霍谞的营救获得成功,舅舅被释放,重回自由身。这启示我们,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能有效引导对方进行换位思考,对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者,也从侧面警诫我们,不能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近义饥不择食、剜肉补疮

        反义深谋远虑

饮鸩止渴成语故事4

        拼音yǐn zhèn zhǐ kě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州郡长官宋光为人正直,秉公办案,得罪了皇亲国戚,被诬陷入狱,他的外甥霍决定为舅舅伸冤,就在申辩信中写道:“宋光不会冒死去篡改诏书,那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大将军梁商看中霍的才识就亲自向皇帝汇报救了宋光。

        典故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后汉书·霍谞传》

        释义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方法不对

        相近词饥不择食、急功近利

        反义词从长计议

        成语举例杨嗣昌的加征练饷办法是使朝廷饮鸩止渴。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

       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sòng rén yǒu gēng tián zhě。tián zhōng yǒu zhū,tù zǒu chù zhū,zhé jǐng ér sǐ。yīn shì qí lěi ér shǒu zhū,jì fù de tù。tù bù kě fù dé,ér shēn wéi sòng guó xiào。jīn yù yǐ xiān wáng zhī zhèng。zhì dāng shì zhī mín,jiē shǒu zhū zhī lèi yě。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成语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但是一直没有意外之财,每天过着一 样 的生活。

       人生里总会有一点好运气,终于,奇迹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今往后,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那被兔子撞上的树根,等着下一个兔子来撞。

你最喜欢的成语故事:(写六个)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1

        成语:

        按图索骥

        拼音:

        [?n t? suǒ j?]

        解释:

        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出处:

        《后南柯·访旧》:南之裸将,刻舟求剑,按图索骥,是求材必视乎门荫,用人必限以资格,千古铨政之坏,人才不兴,大都由此!”另一说法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举例造句:

        此外,旅游发展局正筹备编印一本《香港星、影、情》的**地图,旅客可按图索骥,到著名**的取景场地浏览,以感受**情节中的气氛,探索地道的香港特色的生活风貌。

        成语故事:

        秦国有个人叫孙阳,他一眼就能认出好马和坏马,人们把他叫“伯乐”。伯乐把自己认马的本领都写到叫《相马经》的书里,画上了各种马的图。伯乐的儿子很笨,却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么厉害。伯乐的儿子把《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他想。他非常高兴,把癞蛤蟆抓回了家,对伯乐说:“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马!”伯乐哭笑不得,只好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啊!”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2

        按图索骥àn tú suǒ jì

        成语解释: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成语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成语简拼:atsj

        成语字数:4个字

        感彩:按图索骥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每见一班按图索骥者,多失于骊黄牝牡。(明·赵汸《葬书问对》)

        近义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反义词:不落窠臼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事

        成语故事:按图索骥的故事:秦国有个人叫孙阳,他一眼就能认出好马和坏马,人们把他叫“伯乐”。伯乐把自己认马的本领都写到叫《相马经》的书里,画上了各种马的图。伯乐的儿子很笨,却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么厉害。伯乐的儿子把《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他想。他非常高兴,把癞蛤蟆抓回了家,对伯乐说:“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马!”伯乐哭笑不得,只好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啊!”

        按图索骥的寓意: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3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孙杨的人

        他很会分辨马的好坏,大家都叫他伯乐。(可以给宝贝说一下伯乐的含义,不要求要懂,起码有个概念~)

        伯乐将自己一生看马的知识写成了一本书

        在书里详细的把好马的特征都描述了下来。

        一天,伯乐的儿子希望自己能和爸爸一样厉害

        于是就拿着这本书认真的看了起来

        书上写着:

        好的马儿,要有高高的额头,大大的马蹄,鼓鼓的眼睛,而且还能跳的很高

        能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一匹好马了

        伯乐的儿子看完后得意极了

        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父亲的本事。

        有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

        想起书上说的高额头,眼睛鼓,四个蹄子,跳跃力惊人

        心想:哎呀,他和爸爸书上写的千里马好像,就是蹄子短了点

        但是也算是一匹好马了。

        他很开心,一个飞扑抓到了癞蛤蟆

        然后向父亲的书房里跑去,想在父亲的面前炫耀一番

        伯乐看到宝贝儿子手里捧着的“良驹”哭笑不得

        笑了两声说道:"儿子诶,你这匹良驹只会跳恐怕你不好骑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小朋友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活学活用,努力学习书本知识

        但是也要灵活应用,不能像上面的小朋友一样哦~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4

1 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马的优劣。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称为“伯乐”。

        为了不让自己的一身绝学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识马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

        孙阳的儿子资质很差,却想继承父亲的事业。在熟读了这本书后,他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所有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

        《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他按照这个特征找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

        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书中说的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

        孙阳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

        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2 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àn tú suǒ jì

        解释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原比喻办事拘泥于教条,现在指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易于获得。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照本宣科 生搬硬套 按部就班

        反义词不落窠臼 见机行事

3 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点评

        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不论工作还是学习,死板教条、生搬硬套是靠不住的,一定要多实践,在反复实践中总结经验,获取知识。参考和借鉴没有错,更重要的是从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从借鉴中懂得创新。不要被固定思维套牢,闹出不必要的笑话。懂得在失败中总结出经验,从经验中创造出成功。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5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出处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释读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6

        解释: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7

        按图索骥的主人公是谁?

        按图索骥的主人公是孙阳

        按图索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孙阳的简介:

        伯乐本名孙阳,一说他乃赵简子御者,善相马,字子良,又称王良。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按图索骥的典故: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马的优劣。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称为“伯乐”。为了不让自己的一身绝学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识马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

        孙阳的儿子资质很差,却想继承父亲的事业。在熟读了这本书后,他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所有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他按照这个特征找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相马经》中说得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孙阳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按图索骥的启示:

        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也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正确。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8

        解释: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成语故事: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着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

       1.成语: 爱鹤失众

       拼音: ài hè shī zhòng

       解释: 比喻因小失大。

       成语故事:

       公元前668年,卫惠公的儿子姬赤成为卫懿公后,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喜欢养鹤,甚至荒唐到给鹤封官位,享官禄,百姓怨声载道。北方狄国借机出兵攻打卫国,卫国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卫懿公被狄兵所杀。

       2.成语: 爱屋及乌

       拼音: ài wū jí wū

       解释: 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统治,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他没有实现愿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位称王,世称周武王。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太公)及弟弟姬曰(周公)、姬奭(召公)的辅佐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交兵。这时纣王已经失尽人心,军队纷纷倒戈,终于大败。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军攻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这意思很明白: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太公说。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活。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认为也不行。

       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偏爱自己旧时朋友和亲属,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后来,武王就照周公说的办,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附,西周也更强大了。

       3.成语: 拔苗助长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4.成语: 按图索骥

       拼音: àn tú suǒ jì

       解释: 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成语故事:

       春秋时,秦国的伯乐很善于鉴别马匹。他把自己识马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一本书,叫《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马匹。

       他儿子熟读这本书后,以为学到了父亲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到处去按图索骥。

       有次他见到一只癞蛤蟆,前额刚好与《相马经》上的好马特征相符,便以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马上跑去告诉父亲。伯乐知道儿子愚蠢,戏谑地回答说:这匹马太会跳,不好驾驭。骥:好马。

       按图索骥比喻机械的照搬书本知识,不了解事物的本质。

       5.成语: 百步穿杨

       拼音: 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释: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成语故事:

       《战国策·西周策》: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他的箭术非常高明,即使离开柳树一百步射它的叶子,也百发百中,在旁的人看见了皆齐声喝。

       6.成语: 按兵不动

       拼音: àn bīng bù dòng

       解释: 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成语故事:

       春秋末,晋国东部的卫国是个弱小的诸侯国。被迫与晋国结盟,实际上完全听命于晋国,不住地给晋国进贡财物。当时任国君的卫灵公不愿长久处于屈辱的地位,便与齐景公缔结盟约,从而与晋国断绝了关系。

       晋国执政的卿赵鞅不能容忍卫国背叛晋国的行为,立即调集军队,打算袭击卫国的都城帝丘,以迫使卫灵公屈服。在出发前,他先派大夫史默到卫国去暗中了解情况,并命他在一个月内回国。

       不料,一个月过去了。史默没有按时回国。赵鞅不知出了什么事,心神不定。有人猜测,可能史默已被卫国人拿住杀掉,又建议说,卫国是个小国,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晋国的大军一到,卫国的国君会不战自降,为此请赵鞅下令出兵。

       赵鞅不同意这个建议。他认为,卫灵公既然敢于同盟国断绝往来,一定会作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坚持等史默回来再考虑出兵的问题。

       过了半年,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在卫国呆了这么长时间,史默回答说:“要想得到利益,却很可能得到害处,恐怕您还没有觉察出来吧!现在,卫国已任命受到过陷害的贤臣蘧伯为相国,这就使他在国内赢得了民心。”

       接着,史默又讲述了卫灵公为了激励国人反抗晋国的情绪而用的方法。卫灵公派大夫王孙贾向国人宣告说,晋国已命令卫国,凡是有姐妹的女儿的人家,都要抽出一个人送到晋国去当人质。消息传开后,卫国到处是一片痛哭声和一片愤恨声。

       为了使国人相信这是事实,灵公又让王孙贾抽选出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儿,准备送往晋国。结果,出发那天,成千上万的百姓不让她们去晋国当人质,并愤慨地表示要和来犯的晋军打到底,宁死不屈。

       史默还提供了一个动向:孔子已来到卫国,他的弟子子贡给灵公出谋划策。最后史默说:“卫国现在的贤臣很多,民气旺盛。国君非常重视贤臣的意见,纳他们的计谋。想用武力使卫国屈服,恐拍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赵鞅听了史默介绍的情况,认为进攻卫国的时机不够成熟,于是下令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再说。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

        导语:成语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能教会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下面是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阅读。

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1

        成语:发蒙振落

        拼音:fā méng zhèn luò

        解释:蒙:遮盖,指物品上的罩物;振:摇动。 把蒙在物体上的东西揭掉,把将要落的树叶摘下来。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

        成语故事:

        西汉时,掌管封舜事务的主爵都尉汲黯,是位忠正耿直的大臣。他不考虑个人安危,经常向年轻的汉武帝直言进谏。有个名叫董仲舒的读书人向武帝提出建议,将诸子百家的学说作为邪说,予以禁止,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治,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武帝纳这个建议,到处表示要以仁义治天下。

        汲黯觉得武帝这种表示是言不由衷的。有一次,他当着许多儒生的面批评武帝说:“陛下内心的欲望很多,嘴上却说要以仁义治天下。这哪里像古代圣贤唐尧、虞舜的样子呢?”武帝听了无言以答,非常难堪地离去。

        有人对汲黯说,你这样当面得罪皇帝,迟早会出事的,汲黯不以为然地说:“皇帝设置百官,难道是为了让他们光说好活,而使皇帝陷入不义的污泥里去吗?”不久,淮南王刘安准备反叛。他对公孙弘并不放在眼里,怕的倒是汲黯。为此,特地告诫手下人千万不要在汲黯那里露了马脚。他说,汲黯此人爱好直言进谏,能为节义而死,很难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孙弘,对付他就像揭开蒙盖在眼睛上的障碍,振落树上的枯叶那样容易。

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2

        成语:扪虱而谈

        拼音:mén shī ér tán

        解释:扪:按。一面捺着虱子,一面谈着。形容谈吐从容,无所畏忌。

        成语故事:

        十六国时,前秦有一位大臣叫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东南)人。他学识广博,爱读兵书,为人谨慎,严峻刚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政治家。

        公元354年,东晋大将桓温出兵北伐。进入关中以后,王猛披着老百姓的衣服去见桓温。一见面他就谈论当时的天下大事,并把手插进衣服里摸虱子,好象身边再没有别人一样。桓温见王猛谈吐举止不同一般,便和他亲切地交谈起来,还赐给他车辆和马匹。

        当时,前秦皇帝符坚有志争夺天下,听说王猛很有才干,便请他做了丞相。王猛施展自己的才智,终于帮助符坚统一了北方。王猛于公元375年病死,终年50岁,据史书记载,他死后,“朝野苍哭三日”。

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3

        成语:李代桃僵

        拼音:lǐ dài táo jiāng

        解释: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大奸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灭掉于晋国有功的赵氏家族。屠岸贾率三千人把赵府团团围住,把赵家全家老小,杀得一个不留。幸好赵朔之妻庄姬公主已被秘密送进宫中。屠岸贾闻讯必欲赶尽杀绝,要晋景公杀掉公主。景公念在姑侄情分,不肯杀公主。公主已身怀有孕,屠岸贾见景公不杀她,就定下斩草除根之计,准备杀掉婴儿。公主生下一男婴,屠岸贾亲自带人入宫搜查,公主将婴儿藏在裤内,躲过了搜查。屠岸贾估计婴儿已偷送出官,立即悬赏缉拿。

        赵家忠实门客公孙杵臼与程婴商量救孤之计:如能将一婴儿与赵氏孤儿对换,我带这一婴儿逃到首阳山,你便去告密,让屠贼搜到那个赵氏遗孤,方才会停止搜捕,赵氏嫡脉才能保全。程婴的`妻子此时正生一男婴,他决定用亲子替代赵氏孤儿。他以大义说服妻了忍着悲痛把儿子让公孙杵臼带走。程婴依计,向屠岸贾告密。屠岸贾迅速带兵追到首阳山,在公孙杵臼居住的茅屋,搜出—个用锦被包裹的男婴。于是屠贼摔死了婴儿。他认为已经斩草除很,放松了警戒。在忠臣韩厥的帮助下,一个心腹扮医生,入宫给公主看病,用药箱偷偷把婴儿带出宫外,程婴已经听说自己的儿子被屠贼摔死,强忍悲痛,带着孤儿逃往外地,过了十五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在韩厥的帮助下,兵戈讨贼,杀了奸臣屠岸贾,报了大仇。

        程婴见赵氏大仇已报,陈冤已雪,不肯独享富贵,拔剑自刎,他与公孙杵臼合葬一墓,后人称“二义冢”。他们的美名千古流传。

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4

        成语:汗马功劳

        拼音:hàn mǎ gōng láo

        解释:汗马:将士骑的马奔驰出汗,比喻征战劳苦。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

        成语故事:

        古时作战多用马。战马疾驰疆场,冲锋陷阵,每战都要出很多汗。战斗次数越多,战况越激烈,出汗当然也越多。因此,形容有战功,就叫“汗马”。

        《韩非子·五蠹》就有“汗马之劳”的说法。《战国策·魏策》也有:“张仪说楚曰:‘不费汗马之劳,不费十日。而拒扞关’。”(扞,扞关,地名。)

        《史记·晋世家》叙述春秋时晋文公的一段故事时,也说过“汗马之劳”的话。晋文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所以又称公子重耳。他曾流亡国外达十九年之久,后来回国做了国君,而且称霸一时。当他回国之初,即位为晋文公时,对于随从他流亡的人员,一一论功行赏。有个小臣名叫介之推,没有提出自己有什么功劳,也不求赏赐,躲到深山里隐居起来了。另一个小臣名叫壶叙,见三次行赏都没有他的份儿,便对晋文公说:“君行三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晋文公当即把行赏的标准向他说明:“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箭矢炮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我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

        《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传》也有一段有关“汗马之劳”的故事。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刘邦起兵反秦,萧何始终帮着他,筹谋划策,忠心耿耿,是刘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秦亡以后,刘邦又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担任相国。刘邦认为论功劳应以萧何为第一,所以首先封他为“酂侯”(酂,县名,今湖北光化县),食邑八千户。但是其余功臣多不服,他们说:“我们拼死拼命,多的经过百余战,少的也打过几十仗,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只会耍笔杆、发议论,根本没上过战场,封赏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刘邦问道:“你们知道打猎的事吗?”大家同声回答:“知道。”再问道:“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又是同声回答:“知道。”刘邦于是接着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住处、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发踪指示者人也’)。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至于萧何,能‘发踪指示’,他才是‘功人’。而且你们多数是单身跟随我,有同族两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难得了,可是萧何,他叫全家族的几十个男子都参加了我们的军队,跟着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劳是怎么也不能忘记的!”大家听了,便谁也不吭气了。

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5

        成语:任人唯贤

        拼音:rèn rén wéi xián

        解释:贤:有德有才的人。 指用人只选有德有才的人。

        成语故事:

        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荒*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封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1

        成语:

        厉兵秣马

        拼音:

        l? bīng m? mǎ

        解释: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出处:

        “束载、厉兵、秣马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举例造句:

        孙权克仗先烈,雄据江东,举贤任能,~,以伺中国之变。(陈亮《酌古论·吕蒙》)

        成语故事: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秦军只好退了。

        “厉兵秣马”形容准备战斗。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2

释义

        厉:同“砺”,磨。兵:兵器。

        秣:喂。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准备战斗。

用法

        原用于形容紧张的战备,后泛指事前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也作“秣马厉兵”。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成语故事公元前628年,晋文公死去,秦国欲乘机向东发展,此举引起了霸主晋国的不满。当时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派人送密报给秦穆公,让他趁机来偷袭郑国。秦穆公以为这是个机会,就不顾大夫蹇叔劝阻,派孟明等三位将帅领兵远征郑国。蹇叔的儿子也被征兵入伍。临别时蹇叔抱住儿子痛哭道:“此次远征徒经晋国,到时,你们一定会在这个地方遭到晋军袭击,我军必将全军覆没。”秦穆公听说了这不吉利的话,大骂蹇叔该死。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离郑国不远的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做买卖经过滑国,得知秦军将进攻自己的国家,于是不动声色,称自己是受郑穆公的派遣来送牲口犒劳秦军的。暂时稳住秦军后,弦高暗中派人把秦军进犯的消息告诉郑穆公。郑穆公接到密报,马上派人去杞子的驻地察看,见他们果然已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准备作秦军的内应。于是郑穆公派人去告诉杞子:“很抱歉怠慢了你们,孟明要来了,你们可以跟他去了。”杞子等人见事情败露,慌忙择路而逃。孟明得到消息,知道伐郑没有希望了,便下令班师回国。途中经过,果然中了晋军埋伏,秦军全军覆没。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3

        出处

        《左传》。

        在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的大夫烛之武在危急之中,只身一人冒死来到秦营,劝秦国国君不要上晋国的当,因为郑国灭亡了也就削弱了秦国的势力。秦国国君觉得有理,便下令撤军回国,又派三员将领杞子、逢孙、杨孙带领一部分队伍帮助郑国守城。秦军撤退后,晋军只好跟着收兵回国。这样,杞子等三位将领就留在了郑国。

        两年以后,杞子派人暗暗送给秦国国君一封密信,说他们已经掌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请秦军速来偷袭郑国国都,他们积极做好内应。秦国国君非常高兴,不顾老臣蹇叔的反对,当即派孟明视等将领率领大军去偷袭。秦国离郑国有千里之遥,秦军毫无顾忌地通过周天子的京城洛阳,长途行军,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滑国境内。这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赶着一群牛到洛阳去做生意,在滑国遇上了东进的秦军,立刻明白秦军是要去偷袭自己的祖国。他急中生智,扮郑国的使者迎向秦军,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对秦军说:“我国国君听说你们远道而来,十分辛苦,特命我前来迎接,犒劳贵军。”孟明视以为郑国早有防备,只好停止进军。弦高一面应付秦军,一面派人火速向郑国报信。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紧急情报,立即下令作好战斗准备,同时派人去北门察看秦国驻军的活动。这时杞子等人已经带领部下做好了作战的准备,他们磨好了武器,喂饱了马匹(厉兵秣马),正准备动手。郑穆公立刻派大夫皇武子去见杞子,宣布他们是不受欢迎的人。杞子见阴谋败露,只得仓皇逃走。

        郑穆公做好迎战的准备,严阵以待。孟明视眼看偷袭郑国的落空,只好把小小的滑国抢劫一空,领兵回国。谁知他们撤退时,晋军早已埋伏多时,秦军措手不及,被打得溃不成军,孟明视等三名将领全部被晋军活捉。

        释义

        磨好武器,喂饱马匹。指作好了战斗准备。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4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意思:比喻作好了战斗准备。厉:磨;秣:喂马料。

        晋文公曾联合秦穆公出兵攻打郑国。郑文公在危急之中,请大夫烛之武到秦军营中,劝秦穆公不要损人不利己:牺牲郑国,便宜晋国,而削弱了自己。秦穆公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于是撤回秦军,还派了杞子、逄(pang)孙、扬孙三人帮助郑国守卫国都。晋文公见秦军撤走,也只得收兵回晋国去了。

        两年后,帮助郑国守城的杞子送密信给秦穆公说:“郑国派我‘掌其北门之管’,您要是秘密派兵来,我作内应,郑国马上就成咱们的了……”所谓“掌其北门之管”,就是负责管着一国的大门。当秦穆公向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不赞成。但穆公还是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带领军队,去偷袭郑国。当时郑国的国都在新郑(今属河南省)。秦军经过洛阳,向东进发。洛阳是周朝的京城,即当时“天子”的所在地。秦军毫无顾忌地通过京城,到了滑国(在今河南偃师县)境内。离郑国已经不远了。

        郑国有个商人,名叫弦高,正要到京城洛阳去做买卖。这一天,在滑国遇见了东进的秦军,他一看便料到是怎么回事了,急中生智,拿出四张熟牛皮,加上十二头牛,托代表郑国慰劳秦军,说道:“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大军到来,十分欢迎。献给你们这一点点东西,略表心意。”弦高一面应付秦军,一面派人赶快向郑国国君报告。

        郑国的国君是郑文公的儿子郑穆公。穆公得到报告,大吃一惊,连忙派人到北门去察看秦国驻军的动静,见他们个个都已扎束停当,“厉兵秣马”,只等动手了。穆公就派大夫皇武子去婉言辞退杞子等秦国将领。杞子等知道阴谋败露,无法立足,慌忙逃走。秦将孟明视等知道郑国已有准备,不可能偷袭了,也就停止东进,黯然回国。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5

        杞子,秦国的大夫,驻守在郑国。有一天,他派人密报秦穆公,让他趁秦驻军掌管郑国北门之便,来偷袭郑国。穆公接到密报,觉得机不可失,就不听大夫蹇叔劝阻,立即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将帅领兵远征郑国,蹇叔的儿子也在这支远征军中,送别时,蹇叔抱住儿子失声痛哭,还说: “你们一定会在肴这地方遭到晋军抵御,到时,我来收你的.尸骨。” 穆公知道后,大骂蹇叔该死。

        秦军经长途跋涉来到了离郑国不远的滑国,郑国商人弦高正巧去周朝做买卖也经过滑国,得知秦军将进攻自己的国家,他一面不动声色,称受郑穆公的派遣,对秦军说: “我们国君知道你们要来,要我送一批牲口来犒劳你们。”

        这样稳住秦军后,弦高暗中派人把秦军进犯的消息急速告诉郑穆公。

        郑穆公接到弦高的密报,马上派人去杞子等人的住地察看动静,见他们果然已扎好了行李,“厉兵秣马”,准备作秦军的内应。郑穆公证实了弦高的消息后,就派皇武子去杞子处说: “我们很抱歉,没有好好款待你们,现在你们的孟明要来了,你们可以跟他去了。”

        杞子等人见事已败露,就分别逃往齐国、宋国。

        孟明得到消息,知道偷袭不能成功,怏怏地说: “郑国已有准备了,我们无人作内应,伐郑没有希望了,还是回去吧。”于是,他下令班师回国。还师途中,经过险地肴,果然遭到了晋军的伏击,秦军全军覆没,孟明等三位统帅成了晋国的俘虏。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6

        春秋时期,秦穆公为了当上霸主,不择手段。为了摸清郑国的虚实,派秦将杞子到郑国去帮助郑国设防。不久,杞子派人回来报告秦穆公,说是郑国已经让他掌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穆公暗中发兵来偷袭郑国,他可以打开北门作为内应。秦穆公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派孟明视等三人领五万大军去偷袭郑国。秦国老臣蹇叔极力劝阻,认为秦郑二国相距太远,中间还隔着晋国,如果走漏了风声或遇到晋军的袭击,就非常危险。秦穆公没有听取蹇叔的劝告,坚持发兵。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在离郑国不远的地方碰到了一个贩牛的商人。这个商人叫弦高,是郑国人。他估计秦军是去袭击郑国的,非常着急。他灵机一动,一面派人赶回郑国去报告,一面挑了四张牛皮和十二头肥牛,送给秦军作犒劳品。弦高见到孟明视,对孟明视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带兵要到我们郑国去,特意派我送来这些东西慰劳你们,表示一点心意。孟明视见弦高送来慰劳品,又说了那样的话,就以为郑国真的已经知道秦军来偷袭的事,肯定作好了准备,就取消了攻打郑国的念头,改为攻打滑国去了。

        郑国这边接到弦高派人送来的情报,马上派人去察看秦国将领杞子的动静,发现他们果然已收拾好了行装,磨好了兵器,喂饱了马,作好了战斗的准备。郑穆公于是就派人去暗示杞子,说郑国已经知道秦国要进攻郑国。杞子见机密已经泄露,赶紧带着他的人马逃走了。

        后来,秦军在灭掉滑国回秦国的途中遭到了晋国军队的袭击,全军覆没,孟明视等将领被俘。“厉兵秣马”也作“秣马厉兵”。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7

        注音lì bīng mò mǎ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国、晋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派大臣烛之武单独与秦国结盟,按约秦国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率军驻在郑国,秦国退兵。杞子派人偷偷回国要秦穆公出兵,秦军就大举进攻,郑国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国,秦国只好攻打滑国。

        典故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解释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准备战斗

        近义词秣马厉兵、严阵以待

        反义词高枕无忧

        其它使用

        ◎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我军正厉兵秣马,杀向国统区,指日挥戈南下,解放大西南。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故事带拼音的”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成语故事带拼音的”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