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会议_亚非会议召开于何时何地
1.亚非29个国家在印度尼西亚哪里举行
2.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时候召开的?
3.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地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4.1955年亚非会议中国提出的方针
方针是求同存异。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平等互惠
D、互不侵犯
答案:A
历史意义
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会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
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从独立自主、反帝反殖,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亚非地区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万隆精神也历经一个甲子,正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亚非29个国家在印度尼西亚哪里举行
1955年四月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鲜明的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5年4月18日,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山城万隆开幕。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重要的贡献。
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的国际会议。在赴印尼出席万隆会议之前,中国代表团制定了战略总方针: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
当时,参加万隆会议的另外28个国家中,仅有6个国家与新中国建交。作为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会议前后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在躲过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周恩来依然不畏艰险按时出席会议。
由于召开会议之时正值冷战高潮,万隆会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并出现了针对中国的不和谐的声音。第二天轮到周恩来发言时,他临时决定把原来的发言稿作为书面稿印发,自己利用短暂的午休时间写出了补充发言稿。
翻译浦寿昌用英文宣读了周总理的补充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
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时候召开的?
万隆市。
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万隆会议成果
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
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其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这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
十项原则包括了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地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
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万隆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涵盖了与会国在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等多个方面所达成的共识。公报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载入史册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会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
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
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从独立自主、反帝反殖,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亚非地区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万隆精神也历经一个甲子,正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万隆会议
当时成立五年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了本次会议,代表团由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率领。代表团搭乘的飞机被炸弹炸毁,代表团3人遇难,周恩来由于临时改变行程而幸免于难。
会上,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又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为了化解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在会议中,伊拉克的法迪尔·贾马利称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对此,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他还强调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并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成功而努力。周恩来的讲话获得了比利时外交大臣斯巴克等多数国家代表的赞同。
在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秉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减轻了其他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疑虑,对会议的成功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此外,会议期间,周恩来还同日本代表团团长高碕达之助(日本经济审议厅长官)举行两次秘密会谈(第三次因美国反对而未举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日本的首次正式接触。万隆会议结束后,中方代表廖承志与日方代表高碕达之助经过多次谈判,促成中日两国在1962年签署《中日贸易综合协定》。
会议期间,周恩来与印尼签订了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不允许双重国籍。持有双重国籍的印度尼西亚华人,在条约签署后20年内,成年时选择印度尼西亚国籍或中国国籍。
1955年2月28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访问柬埔寨,希望柬埔寨加入美国阵营。1955年3月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访问印度时,尼赫鲁总理说服他中国将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随后,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结识了西哈努克,开启了中柬友好关系。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结束前声明愿意与美国谈判缓和远东局势的问题,以此结束了已持续近8个月的第一次台海危机,并开启了此后16年美国与中国的协商渠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万隆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中国提出的方针
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Asian-African Conference),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也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万隆会议中国提出各国和平相处和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主张。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是摆脱殖民统治后取得独立的亚洲和非洲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有关亚非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的大规模国际会议。
周恩来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于24日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和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会议于24日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和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中国在万隆会议的作用: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五国总理的共同倡议下,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史称万隆会议。
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在战后国际关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表现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中国外交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亚非会议的成功对战后的国际形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