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语法结构类型_成语的语法结构类型分析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成语的语法结构类型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短兵相接是什么结构类型的成语

2.以身作则的短语结构类型

3.现代汉语成语结构分析!B和D选项怎么看!

4.一衣带水这个成语的结构类型是什么

5.江海士成语解释

6.以体词为中心的短语是否都是体词性短语?以谓词为中心的短语是否都是谓词性短语?请举例说明。。。

成语的语法结构类型_成语的语法结构类型分析

短兵相接是什么结构类型的成语

       [结构] 主谓式。

       短兵相接

       duǎn bīng xiāng jiē

       [释义] 兵:武器。短兵:指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用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近距离地面对面搏斗。形容敌我相近;战斗激烈。也比喻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

       [语出] 《楚辞·九歌·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辨形] 接;不能写作“结”。

       [近义] 兵戎相见 不可开交 唇枪舌剑 锋芒逼人 针锋相对

       [反义] 和风细雨 拐弯抹角 含沙射影 指桑骂槐

以身作则的短语结构类型

       光明正大是 短语结构类型 。

       光明正大,汉语成语,拼音是guāng míng zhèng dà,原指明白不偏邪;现多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出自《朱子语类》,也可翻译成襟怀坦白,言行正派,大公无私。

       光明正大: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字数∶四字成语

       注音:《义九门—l’出l`力丫`

       简拼:GMZD

       结构∶联合式成语

       正音∶大;不能读作“da”。

       辩形:“光明磊落”和“光明正大”都含有“心地年代︰古代成语

       光明”的意思;都能用于人及其言行;有时

       可通用。但“光明磊落”偏重在人的精神品质;指胸怀坦白;“光明正大”偏重指人的行为正当、正派。

       感彩∶褒义成语

       光明正大成语解释:

       解释:心地光明;言行正派。正大:公正无私。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第73卷:“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语法:光明正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大仙是光明正大之人,就以他的诳语作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

       做事光明正大,何必偷偷摸摸的!

       近义词:光明磊落

       反义词:鬼鬼祟祟

现代汉语成语结构分析!B和D选项怎么看!

       以身作则短语结构类型是偏正式。

       偏正短语由有修饰关系的两部分组成,修饰部分在前面,被修饰部分在后面。在这个成语中,“以身”是修饰部分,“作则”是被修饰部分。这种短语结构类型在语言中常用于表达修饰关系,使句子更加丰富和准确。

       “以身作则”最早出自先秦孔子的《论语·子路》。出处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自身品德正直,就会自觉地按照正确的准则行事;而如果一个人自身品德不正,即使受到命令也不会遵从。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做出榜样的重要性。“以身作则”这个成语的含义是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以引导他人。它强调了个人的行为对于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力,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人,起到榜样的作用。

以身作则的造句和近义词。

       一、造句

       1、领导不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以身作则,这样上行下效,就能带动大家一同进步。

       2、处处以身作则,群众会跟着办,可以达到不言之化。

       3、经理以身作则,不怕艰苦,成为每个员工的榜样。

       4、一个以身作则的领导者,才能得到属下的敬佩和爱戴。

       5、父母教育子女应该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6、作为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不可枉尺直寻。

       7、明察事理的人称为明智,明智的人则能以身作则。

       二、近义词

       1、以身试法:违法乱纪,不遵守法律法规,以自己的身体行为来挑战法律的底线。

       2、以身殉国:为国家、民族或信仰而献身,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3、以身许国:将自己的生命、财产等全部奉献给国家,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

       4、廉洁奉公:指公务人员廉洁自律,恪守职责,不贪污受贿,为人民利益而工作。

       5、奉公守法:指公民遵守法律法规,恪守法律的规范,不违法乱纪。

一衣带水这个成语的结构类型是什么

       A组都是主谓结构,B组都是偏正结构,C组都是并列结构,只有D组的两个成语结构不同:“守株待兔”是连动结构,“异想天开”是动宾结构。

       B组“中流砥柱”中的“中流”做定语,修饰“砥柱”,“孜孜不倦”中的“孜孜”作状语,修饰“不倦”。

江海士成语解释

       一衣带水 [yī yī dài shuǐ] 生词本基本释义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褒义出 处《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颍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

以体词为中心的短语是否都是体词性短语?以谓词为中心的短语是否都是谓词性短语?请举例说明。。。

        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以下是我整理的.江海士成语解释,欢迎大家分享。

江海士成语解释 篇1

        发音:jiāng hǎi shì

        简拼:jhs

        类型:中性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隐士

        出处:唐·韩愈《孟生诗》:“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解释:江海士: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隐士。

        示例:不管怎么劝说,他就想做他的江海士。

        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 作诗三百首,窅默咸池音。骑驴到京国,欲和熏风琴。 岂识天子居,九重郁沈沈。一门百夫守,无籍不可寻。 晶光荡相射,旗戟翩以森。迁延乍却走,惊怪靡自任。 举头看白日,泣涕下沾襟。朅来游公卿,莫肯低华簪。 谅非轩冕族,应对多差参。萍蓬风波急,桑榆日月侵。 奈何从进士,此路转岖嶔。异质忌处群,孤芳难寄林。 谁怜松桂性,竞爱桃李阴。朝悲辞树叶,夕感归巢禽。 顾我多慷慨,穷檐时见临。清宵静相对,发白聆苦吟。 采兰起幽念,眇然望东南。秦吴修且阻,两地无数金。 我论徐方牧,好古天下钦。竹实凤所食,德馨神所歆。 求观众丘小,必上泰山岑。求观众流细,必泛沧溟深。 子其听我言,可以当所箴。既获则思返,无为久滞*。 卞和试三献,期子在秋砧。

江海士成语解释 篇2

        江海士:

        拼音:jiāng hǎi shì

        感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江海之士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隐士

        成语解释: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隐士

        成语出处:

        唐·韩愈《孟生诗》:“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英语翻译:a hermit

        成语分字解释:

        “江”的基本字义:

        大河的通称:~山。~河。~天。~干(gān)(江边)。~心补漏(喻错过时机,补救已迟)。 特指中国长江:防。~汉。~淮。~左(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东晋、宋、齐、梁、陈各代的全部地区)。~右(a

        含有“江” 的成语:秋月寒江塞北江南江东父老搅海翻江翻江倒海倒海翻江河汉江淮江翻海沸江南海北九江八河龙江虎浪潘江陆海三江七泽三江五湖石烂江枯文江学海枕山臂江翻江搅海海沸江翻长江大河

        “海” 的基本字义: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洋。~域。~拔。~疆。~内。~岸。~誓山盟。五湖四~。 用于湖泊名称:青~。中南~。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碗。~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口。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

        含有“海” 的成语:原宥海涵海晏河澄摘山煮海檠天架海春光如海石投大海学海无涯四海为家名扬四海苦海茫茫海水难量石沉大海醋海翻波海内无双海纳百川精卫填海海内鼎沸量如江海气吞湖海目空四海

        “士” 的基本字义: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 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 对人的美称:志~。烈~。女~。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

        含有“士” 的成语:礼士亲贤名士夙儒求贤用士忠臣义士忠臣烈士招贤下士招贤礼士轻贤慢士钦贤好士息军养士高人胜士推贤下士谦逊下士法家拂士敬贤礼士折节下士众人国士材士练兵达士通人求贤下士

成语有哪些?分别什么意思?

       .成语的句法功能可分为谓词性与体词性两大类。所谓的谓词性功能,指的是该类成语的句法功能相当于谓词;体词性功能,指的是该类成语的句法功能相当于体词。谓词性成语包括动词性成语和形容词性成语,它们在句子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状语;体词性成语在句子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主语、宾语。

        .成语的内部语法结构和它的外部句法功能的内在对应关系是显豁的,我们列表如下:

        结构类型 功 能 类别

        ① 主谓式 谓词性

        ② 述宾式 谓词性

        ③ 述补式 谓词性

        ④ 状中式 谓词性

        ⑤ 定中式 或体词性 或兼有谓词性和体词性

        ⑥ 连动式 谓词性

        ⑦ 兼语式 谓词性

        ⑧ 紧缩式 谓词性

        ⑨ 联合式

        a 单一型

        由名词性语素组成 体词性

        由动词性语素组成 谓词性

        由形容词性语素组成 谓词性

        b 主谓型 谓词性

        c 述宾型 谓词性

        d 述补型 谓词性

        e 状中型 谓词性

        f 定中型 或谓词性 或体词性 或兼有谓词性和体词性

        从上面的对照可以得知,成语内部结构和它的外部功能大体上存在着对应规律。而某些成语论著认为,重要的不是给成语确定“词性”,而是考察它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因而只强调“在句子中,不论成语本身结构如何,都可以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这种见解,笔者不敢苟同。既然成语的句法功能(即“词性”)同它的语法结构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我们就应当把这些规律揭示出来。

        .关于谓词性成语和体词性成语的惯常用法,都跟一般的谓词与体词的用法相当,不再赘述。下面就成语在句法功能上较为特异之处及有关问题,逐一作些探讨。

        以名词性语素为主体成分的定中型联合式成语的句法功能比较特殊,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剖析。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主体成分为名词的四字语常常不当名词用:你们不要七嘴八舌,等他一个人说(像动词)∣这个人长得粗眉大眼(像形容词)。” 这个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定中型联合式成语的句法功能,有下列三种情况。

        第一,和它自身的语法结构形式相吻合,只具有体词性功能。例如:

        例1. 可是此时的情况相反,两座楼几十扇窗子后边都有一双双眼睛,直勾勾盯这“岗楼”有何异样,有何变化和供猜测的蛛丝马迹。(冯骥才《走进暴风雨》)

       例1 “蛛丝马迹”用作宾语,它只具有体词性功能。再如“铜墙铁壁、金科玉律、明枪暗箭、灵丹妙药、残编断简、明效大验、民脂民膏、冗词赘句”等,都是只具有体词性功能的。

        第二,和它自身的语法结构形式相背离,只具有谓词性功能。例如:

        例2. 对重要的著作,读一本而能充分理解吸收,比读三本五本而印象浮光掠影、模模糊糊,还是要好得多。(秦牧《学习牛和鲸的吃法》)

       例2“浮光掠影”第一层用作渭语,它只具有谓词性功能。再如“落花流水、大模大样、紧锣密鼓、盘根错节、奴颜婢膝、七手八脚、虎头蛇尾、人面兽心”等,也都是只具有谓词性功能的。

        第三,在语言实践中,兼有谓词性与体词性两种功能,而谓词性功能的用例往往更为常见。例如:

        例3. 我觉得这地方好。陈设既古色古香,而窗外一丛半绿半黄的修竹,和窗外隐约可听的响潭之水,越衬托得舒适恬静。(吴组缃《菉竹山房》)

        例4. 以步代车了,他才惊讶地发现,在他的周围,还典雅地保存着小城的古色古香。(谷洪《春夏之交》)

       “古色古香”在例3中用作谓语,谓词性的,形容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而在例4中用作宾语,体词性的,指古雅的色彩和情调。这条成语兼有谓词性和体词性两种功能。再如“天经地义、千方百计、生龙活虎、粗枝大叶、真心实意、乌烟瘴气、花天酒地、赤胆忠心”等,也都是兼有谓词性和体词性两种功能的。

        有少许以名词性语素为主体成分的定中式成语,除了具有体词性功能外,还兼有谓词性功能。例如:

        例5.他自以为这信措词凄婉,打得动铁石心肠。(钱钟书《围城》)

        例6. 女人都富有怜悯和同情心,但是这种同情是有条件的,一旦威胁到她的爱情的时候,她会比男人们还要铁石心肠。(张锐《盗马贼的故事》)

       “铁石心肠”,定中式,在例5中作宾语,是体词性的,指像铁石一样的、不为感情所动的心地;而在例6中作谓语,是谓词性的,形容心肠硬,不为感情所动。这类兼有体词性与谓词性两种句法功能的定中式成语,还如“一衣带水、家常便饭、奄奄一息、一马平川、怒目金刚、恒河沙数、一盘散沙、鼎鼎大名”等。

        2.4.3. 汉语中还有少数成语的核心语素本身兼属于谓词和体词,因而决定了这类成语具有和其结构类型相对应的两种句法功能。这类成语我们称之为双形结构成语。这从另一侧面证明成语语法结构类型和它的句法功能的一致关系。例如:

        例7. 我告诉你,不管你多厚颜无耻,也不管你会花言巧语,在我这儿没有你站的地方。(司马文森《风雨桐江》)

        例8. 然而他每次在外面耽搁的时间并不长,好像还用花言巧语骗得五婶在家中一声不响。(巴金《谈《〈憩园〉》)

       “花言巧语”的核心语素“言”和“语”都含有“说”和“话”两个意思。当它们以“说”这一义项出现时,“花言巧语”是状中型联合式,谓词性的,如在例7中用作谓语;而以“话”这一义项出现时,“花言巧语”是定中型联合式,体词性的,如在例8中用作宾语。

        例9. 我猜他的儿子和女儿也未必肯听他的。我猜他也未必会对他的儿子和女儿老生常谈……。(梁晓声《又是中秋》)

        例10. 我懒得应酬,说来说去,全是听腻了的老生常谈。(夏衍《心防》)

       “老生常谈”的核心语素“谈”,一是谓词,“说话或讨论”;二是体词,“所说的话”。显然,它是谓词时,“老生常谈”是主谓式,谓词性的,如在例9中第一层用作谓语;它是体词时,“老生常谈”是定中式,体词性的,如在例10中用作宾语。

        常见的双形结构成语,还如“甜言蜜语、街谈巷议、高谈阔论、深谋远虑、长篇大论、痴心妄想、窃窃私语、谆谆教导”等。

        2.4.4. 有些成语是出于同一个语源(如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作品名句)的。由于成语的结构直接规定着它的句法功能,为适应语言交际的需要,不少来源相同的成语具有句法功能不同的两种结构类型:一种结构类型是谓词性的,一种结构类型是体词性的。例如:

        例11. 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阿比西尼亚的覆辙,前车可鉴。(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

        例12. 蒋介石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依赖外援,这是“前车之鉴”。(周恩来《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

       “前车可鉴”、“前车之鉴”均源自《 荀子?成相》。而“前车可鉴”是主谓式,谓词性的,在例11中用作谓语;“前车之鉴”是定中式,体词性的,在例12中用作宾语,二者结构类型不同,句法功能不同,不能相互替代(当然语义也有差异,从略,下同)。

        例13. 不过,他们今天并不是伏枥的老骥,而是正在奔走的老骥。老马识途,人们是不会忘记他们已经或正在为党和国家做出的贡献的。(张锲《热流》)

        例14. 蔡画师原是识途老马,正很热情地在帮助他的画友,共求精进。(周瘦鹃《苏州游踪》)

       “老马识途”、“识途老马”都源自《韩非子?说林》。而“老马识途”是主谓式,谓词性的,在例13中用作分句;“识途老马”是定中式,体词性的,在例14中用作宾语。

        这类同源成语,常见的还有“杞人忧天/杞天之忧、不平则鸣/不平之鸣、祸起萧墙/萧墙之祸、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忠言逆耳/逆耳忠言、砥柱中流/中流砥柱、江郎才尽/失笔江郎、笔下生花/ 生花妙笔”等。

        这些语源相同,而因结构关系不同而具有不同功能的同源成语,不仅进一步说明了成语内部结构制约着它的外部功能,而且也说明了句法功能的需求还可促进内部结构的变更

        综上所述,成语的内部结构与它的句法功能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从成语的全局看,语法结构制约着句法功能;而从一部分定中型联合式及少许定中式成语看,句法功能有时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汉语中绝大多数成语与自由词组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结构类型规定了它的功能类别,只不过是成语这种词组是定型的(尤其是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 罢了;而成语中的一部分定中型联合式及少许定中式更接近于汉语中的合成词,因为汉语中的合成词的结构类型与它的功能类别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它们的句法功能更带有约定俗成的色彩。

       成语一般由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结构紧密固定,许多语法著作称之为固定短语(或词组)。所谓“固定”是指其结构定型,不能随意更改。一是词序固定,不能变动;二是字眼不能更改;三是字数不能增减。成语的结构复杂多样,一般来说有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之分。复合结构包括主谓、动宾、偏正、后补、兼语、连谓、并列等短语形式的结构和承接、转折、选择、因果、目的、条件、假设等紧缩复句式结构。成语结构的复杂多样性有助于表达丰富、深刻的含义,也有助于描述复杂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首先,成语的结构与其意义密切相关,我们要彻底理解成语的意义,就不得不考虑它的结构。弄清了成语的结构有利于我们去理解其意义,掌握其用法。像“略知一二”这个成语,如果我们理解为“略微知道一和二”,这就把它当成的动宾结构的成语。其实它的结构形式是后补关系,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则很容易理解其意义为“略微懂得一点”。“坚不可摧”也是后补结构,其意思是“坚固得不可摧毁”。再如“祸国殃民”从字面上看是动宾+动宾的并列式结构,但若晓得它保留了古汉语的使动用法结构特点以后,就懂得它的意思是:“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类似的“是古非今”保留了古汉语意动用法结构特点,它的意思是:“认为古代的对,认为现在的错”。有人由于不知其结构特点,将它写成“视古非今”,令人不知所云。、我在从事语文教学时,曾见过学生习作中这样的句子:“我讨厌穿奇装衣服。”这与上则相似,都写了一个别字。这也反映了该生不懂得这个成语是前后两个部分是重复表义的并列式结构,“奇装异服”。“奇”“异”同义,“服”“装”同义。第二,弄清成语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运用成语,尽量避免语法上的错误。一般来说,各种结构的成语都有其独特的语法功能。如:汉语中动宾结构的动词(除“进口”“出口”等极少数庙主以外)运用时不能带宾语。动宾结构的成语也是如此,作动词用时不能带宾语。像“评头品足”是一个动宾+动宾的并列式成语。有的学生不懂得其结构,说出了“他爱评头品足别人。”的病句。“评头品足”可用作动词,充当谓语,但它不能带宾语。若将此句改为“他最爱对别人评头品足。”就通顺了。此外,弄清成语的结构,在朗读、朗诵时可以区分轻重音,更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中心思想,在不表达特殊意义的句子里,重音是与句子或短语的语法结构有关的。一般主语为施事者的主谓结构短语(成语),谓语重读:“天花乱坠”、“精神抖擞”。主语为受事者的主谓结构,主语重读:孤芳自赏、居心叵测。偏正结构中的定语,状语重读:一盘散沙、乌合之众、背道而驰、斤斤计较。由此可见,弄清成语的结构对于理解和运用成语意义尤其重大。从语法结构上讲,有的成语相当于词,像单一结构的“乱七八糟”“鸡零狗碎”;有的相当于短语,这是大多数;有的近似于紧缩复句:“万死不辞”“百读不厌”……复合结构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的结构。这种结构是成语的主要或者说是基本的语法结构。按其前后两部分组成的关系可分为短语式和紧缩复句式。此类成语前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是被陈述说明的对象;后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的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特征,是陈述或说明前面部分的。前面部分相当于主语,后面部分相当于谓语。这类成语有的带宾语:泰山压顶、杞人忧天、蜀犬吠日、塞翁失马、叶公好龙……有的不带宾语:细水长流、肝胆相照、大声疾呼、天花乱坠……按主语在成语两部分中的地位可分为施事主语的主谓结构:脚踏实地、塞翁失马、细水长流、胸有成竹、骨肉相连、无依无靠……受事主语的主谓结构:张冠李戴、奇文共赏、咎由自取、机关算尽……这种成语前面部分表示行为、动作,相当于谓语;后面部分是前面部分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名词,相当于宾语:饱经风霜、平分秋色、痛改前非……有一种动宾结构的成语,谓语后面带有双宾语:还我河山、他我杯羹,此类成语极少。按谓语,宾语所带的附加成分可分为:状-谓-宾:枉费心机、大张旗鼓、大兴土木、饱经风霜……状-谓-定-宾:横扫千军、徒有虚名、独树一帜、痛改前非……还有保留古代汉语语法特点的,如:使动用法:独善其身、成人之美……这种结构的成语,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从地位上来看,修饰限制部分是“偏”,被修饰被限制部分是“正”,前“偏”后“正”。两部分之间往往夹有“之”一类的结构助词。职:倾盆大雨、不义之财、空头支票……中心语为名词的:小家碧玉、吹灰之力、不速之客、立足之地中心语为动词的:侃侃而谈、勃然大怒、背道而驰、闻风而动中心语为形容词的:惴惴不安、娓娓动听、孜孜不倦、衾影无愧这种关系的成语,前面部分表示一种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特征,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部分对前面加以补充说明。如:妙不可言、肆无忌惮、畅通无阻、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疲于奔命……这样的成语中,有一个名词既作前面动词的宾语,又作后面动词的主语,故称兼语式:有目共睹、引狼入室、惹火烧身、请君入瓮、望子成龙、放虎归山……兼语的后面带宾语的居多,也有不带宾语的:有目共睹、令人发指……连谓式是主语后面连续有两个动词作谓语。这类成语极少。如:自欺欺人、手到擒来并列结构就是前后两部分不分主次,先后,处于同等地位。由于短语有并列式结构,复句也有并列式结构,那么并列式成语究竟是归于复句式结构,还是归于短语式结构呢?基于成语结构的紧密固定性及其作为词,充当句子成份的功能,我们把四字并列式成语归于短语式结构。这类成语前后两部分又是结构相同,且词性一致,形成对称格式。如:光辉灿烂、争分夺秒、勤学好问、志士仁人、风吹雨打、可歌可泣这样的成语有的前后两部分意义相同或相近,加重表意:出类拔萃、旁敲侧击有的前后两部分意义相反或相对,对比表意:前倨后恭、口是心非、 阳奉阴违主谓+主谓:劳苦功高、窗明几净、语重心长、水深火热、鸡飞蛋打动宾+动宾:翻山越岭、抛头露面、挤眉弄眼、求神拜佛、结党营私偏正+偏正:浮光掠影、高歌猛进、深思熟虑、长吁短叹、三心二意此类成语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的第一、三两个字的词性相同,词义相辅(同、近、关)或相反(对);第二、四两个字词性相同,意义相辅或相反。“赤胆忠心”就是一个前后两部分意义相同的并列式成语。“赤”和“忠”同义,“赤”字在《新华字典》上有①红色转忠诚②空;③裸露等意项。那么“赤”字在“赤胆忠心”里面取哪个意项呢?我们知道了它的结构特点,就很容易地选择“忠诚”这一意项。那么“赤手空拳”中的“赤”字则是“空”的意思。由此可见,我们进一步探讨并列式成语的结构特点很有必要。并列式成语大都由同义词或反义词交叉搭配而成。这一特点形成了并列式成语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对偶关系。按照并列式成语的搭配方式,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主谓+主谓: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海枯石烂、眉开眼笑、仁至义尽动宾+动宾:循规蹈矩、文过饰非、幸灾乐祸、聚精会神、装模作样偏正+偏正:铜墙铁壁、轻描淡写、深谋远虑、暴风骤雨、花言巧语主谓+主谓:此起彼伏、名存实亡、口是心非、眼高手低、貌合神离 动宾+动宾:弃暗投明、顾此失彼、舍本逐末、破旧立新、去伪存真偏正+偏正:南腔北调、先礼后兵、深入浅出、前因后果、早出晚归 主谓+主谓:天翻地覆、尔虞我诈、天昏地暗、你死我活、今是昨非动宾+动宾:瞻前顾后、舍生忘死、扶老携幼、挑肥拣瘦、同甘共苦偏正+偏正:冷嘲热讽、神出鬼没、大惊小怪、左顾右盼、明争暗斗由于并列式成语为数甚多,掌握它的结构特点,对说话写文章大有帮助。中学生说话写作文爱用成语,但又有点不求甚解,乱用一气。如:“爸爸求全责备我,说我偏科。”显然,在此句中学生把“责备”一词当成“责怪”了。如果它知道“求全责备”是一个同义词交叉搭配连用的并列式成语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前面我们讲过,成语结构紧密固定,词序不可随意变动,但并列式成语由于结构有特殊性,使它可以在不改变成语意义的前提下将两部分换位使用。具体有以下几种用法: ①前后两部分换位;“情深意厚”\“意厚情深”,“博古通今”\“通今博古” ②两个部分的内容各自换位,如:风餐露宿\餐风宿露,根深蒂固\深根固蒂 ③首尾词序全部颠倒:剑拔弩张\张弩拔剑,痛心疾首\首疾心痛并列式成语换位活用这一特殊用法,形成了它特殊的修辞功能,给诗词作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古诗词讲究声律。所谓声律一指平仄,一指押韵,并有严格的规定。而平列式成语能通过变换词序,改变结构,来适应诗词这种平仄和押韵的需要,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如毛泽东《七律。长征》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格律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下一句的格律必须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但“千山万水”却为“平平仄仄”,将它改为“万水千山”意思未变,而格律恰好与上句合拍。又如元代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一段唱词:“没由来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阎罗殿,怎么将天地也生埋怨。”“动地惊天”是“惊天动地”的前后换位,其作用是与上下文的“宪”“殿”“怨”押韵。由于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部分前后连用,重复表意的并列式成语,往往是两个类似事件的并列,因此它就显得特别凝炼,集中,概括性强,容量大。用它状物可使形象突出;用来叙事,可使主旨鲜明;用来抒情,可使语气加重;用来论理,可使力量加强。诗词要求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塑造鲜明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并列式成语恰好符合这种要求,因此它在诗词中常常被采用。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两个成语造成了两个鲜明的形象:一重重青山。一道道绿水,在山环水抱之中,忽然发现了一个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山村。两个成语包含着重山、迭水、柳荫、繁花,从视觉上给人鲜明的形象。并列式成语有一般成语共有的特点,又有它本身独有的特点,它灵活、机动、表现力强。它那特有的修辞功能可大大地提高我们运用成语的能力。在并列结构的四字成语中有少数是四个字并列的,这种并列关系成语可将其内部分成四个部分,可称之为并举式成语。如:青红皂白、古今中外、抑扬顿挫、生死存亡、鳏寡孤独、生杀予夺、多快好省、成败利钝……这类成语在功能上相当于词语,可以充当句子;但结构上看具有复句的各种关系:承接、目的、因果、转折、递进、条件、假设、选择等。 这种关系的成语两部分在意义上先后之分,后面承接前面。有的甚至是紧接前面,前后连贯,故又称连贯关系。如:画蛇添足、兔死狐悲、兵来将挡、画龙点睛、马到成功、落井下石 这种关系的结构类似于前述短语式结构中的“连谓式”结构。我们把连谓式结构限定在“主语后面有两个连续动词作谓语”的格式上,就不容易与连贯关系的结构混淆了。 这种关系的成语后面部分不是顺着前面部分说下去的,而是与前面部分说的相反,或转向另一个方向。如:劳而无功、虽死犹生、不约而同。此类成语当中多用连词“而”表示转折。如:“不期而遇”“不辞而别”。当然,不是凡有“而”的成语都是转折关系的成语。如:“扬长而去”,区别的依据是“而”字在成语中是起“顺接”还是“转接”作用。 这种成语的后面部分的意思比前面部分进了一层。如:得寸进尺、得陇望蜀、信而有征、听其言而观其其行。 这种成语,前后两部分讲的相矛盾或相对立的事情、态度,并表示选择其一,而舍去另一。如:宁缺勿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上例中的取舍关系由一、三或一、五两字关联词表示出来。 这种结构的成语,前后两部分分别表示原因和结果,成语两部分所含的因果关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涨船高、打草惊蛇、水落石出、温故知新、唇亡齿寒、曲高和寡、有恃无恐。 这种成语前面讲某事,后面部分表示做某事要达到的目的。如:守株待兔、画饼充饥、灭口、围魏救赵、哗众取宠、削足适履。目的关系结构与连贯关系的结构相近,我们要从意义上去区分它们,连贯关系的成语两部分所述事情只有时间的先后关系,无意义上的依从关系;而目的关系的成语前面部分所述事情是后面部分的铺垫,后面部分所述事情是前面部分事情要实现的目标。如“画龙点睛”属连贯关系,“画龙”与“点睛”只有时间先后关系,没有意念上的依从关系。“哗众取宠”“哗众”是“取宠”的铺垫,“取宠”则是“哗众”的目标。属目的关系。 前面说的是一种每件,后面说的是在这种条件下就怎么样。如: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分久必合、逢人说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前面部分说的是一种假设,后面部分说在这种假设下会怎么样。如:插翅难逃、百问不烦、万死不辞、百口莫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假设关系与条件关系也容易混淆。如:有闻必录、分久必合等成语究竟是条件关系还是假设关系呢?如果我们理解了成语的意义。并且掌握了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复句的结构特点,也不难区分这两种成语的结构。条件关系前面部分所述事实是已然事实,起码是可能事实,与客观存在相符,再则条件关系成语后面部分所述事实与前面所述条件不是相背的;而假设关系成语前面部分所述条件不是已然事实,甚至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前后两部分所述事情是相背的。如:“有闻必录”中“有闻”为可能事实,“必录”是由“有闻”而发生的,故属条件关系。但“万死不辞”中“万死”不是可能事实,且“不辞”与“万死”相背,试想“万死”还不可怕吗、怎么会不辞呢? 9.还有少量像对偶句的成语,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满招损,谦受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类成语我们还是把它们归于并列关系复句式结构。另外有少数成语属于单一结构,它们内部凝成一团,融为一体,不能分为两部分。如:乱七八糟、不三不四、胡说八道、七零八落。这类成语,如果硬把它们分成两部分看,则一般说来,两部分都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甚至无法理解。如:“颠三”是什么意思?“倒四”又是什么意思?“七零”“八落”各为何义?不知道,个别的有一部分能表意,但另外一部分就费解了。如:“胡说八道”的“胡说”的意思很明白;但“八道”呢?不晓得。单一结构选用数词很多,可是那些数词都无实在意义,只是用来配合构成成语而已。这类成语的结构最紧密、稳固,更接近于词。我们分析成语结构时,首先看它是属于复合结构还是单一结构。若属于单一结构就不用再分了;倘为复合结构,再考虑它属于哪种结构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等与并列关系很相似,而实际不同,主要应从意义方面去考虑。谁都知道,绝大多数成语由四个字组成。为什么成语绝大部分是四个字呢?有的成语,如:盲人瞎马、一刻千金、循循善诱等,它们的早期形式分别为“盲人骑瞎马”“一刻值千金”“循循善诱人”。原来是五六个字。四个字的形式是后来形成的。为什么它们不向七八个字发展呢?这至少说明四个字是汉语成语的基本形式。汉语成语为什么把四个字作为基本形式呢?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是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的原因。汉语在音节上大多是成双成对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差不多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来源于古籍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多数成语是四个字。第二,是修辞方面的原因。四字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的特点。特别是在语言方面能组成抑扬顿挫的语调,有助于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汉语讲究四声。四声是由音调的高低长短变化构成的。古时是“平上去入”,现在是“阴阳上去”通常情况下只分平仄。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仄声较短促,平声较柔长。平仄声调相重相间搭配,能显示语调的各种变化,高低错落,急缓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四字结构是适应这种声调变化的最简洁,凝炼的形式。平平仄仄式:风驰电掣、明争暗斗、风吹草动、天翻地覆仄仄平平式:斗转星移、以手加额、饮水思源、水到渠成平仄平仄式;吃里爬外、因小失大、惟妙惟肖、冠盖相望平仄仄平式:年富力强、舌敝耳聋、人面兽心、明辨是非仄平仄平式:后发制人、未能免俗、趾高气扬、倒行逆施这种平仄协调的语言,确能构成音韵美,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段。请看下面两句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龙盘”是仄仄平平式,“天翻地覆”是平平仄仄,平仄合律,自然贴切。读起来跌宕起伏,声调铿锵,起到了独特的修辞作用。第三,是成语的特殊使命方面的原因。成语有什么特殊使命呢?简单地说,既要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认识,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这样的句子过长过短都不行,长了显得松散,累赘;短了,又不容易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认识。而四个字不多不少,最为合适。因为四个字可以组成任何一种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系足以表达任何一种复杂的认识和思想。由此可见汉语成语以四个字为基本形式确实事出有因,偶然。分析成语的结构是为正确地理解,合理地运用成语。当然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并不是单纯地依赖对其结构的分析,我们不能为分析成语的结构而分析其结构,否则本末倒置,劳而无功。

       今天关于“成语的语法结构类型”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