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当时到底安的是什么心思,如此昭然若揭?

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 典故怎么来的

3.“司马绍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

4.俗语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里的司马昭之心指的是什么心呢?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意思和典故是什么_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啥意思?

歇后语是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该歇后语比喻阴谋、野心非常明显,不须解说。多用于形容政治方面的阴谋和野心。该成语在句中多作分句,也作定语,或独立成句。含贬义。

成语出处: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后演变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当时到底安的是什么心思,如此昭然若揭?

司马昭想要取代魏国的君王曹髦,自己登基做君王,由于表现的太明显,导致很多人都知道了他的心。自古以来人们习惯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来形容一些有野心又表现明显的人,而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司马昭是魏国权臣司马懿的次子,从小练武,长大之后跟随父亲和哥哥多次出入战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魏朝晚期的时候,朝中大权都掌握在司马懿的手中,在司马懿去世之后,将传给了司马师,也就是司马昭的哥哥。但没过几年的时间,司马师由于身患眼疾而去世,司马昭接过了哥哥手中的权势,虽然年纪轻轻就权倾朝野,但是司马昭的内心并不满足。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司马昭在朝中大肆排除异己,对和自己政见不相同的大臣只有一个处理办法,就是斩杀,一时间朝廷上下自危。除此之外,司马昭在朝廷各重要部门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将国家大权牢牢的掌握在手中,可以说此时的司马昭差的只是君王的称呼。

面对这样嚣张跋扈的司马昭,君王曹髦忍无可忍,他偷偷的召见几位心腹大臣商议此事,曹髦认为司马昭想要取代自己的心思一天比一天明显,不能在坐以待毙。随后他不顾大臣劝说,毅然带兵包围了司马昭的府邸,但这样微薄的力量在司马昭面前无异于是以卵击石,司马昭原本一直想要杀了曹髦,可一直没机会,现在现成的借口摆在了面前,司马昭毫不手软的杀了曹髦。

曹髦去世之后,司马昭虽然想要登基,但朝中一些忠于魏国的老臣坚决反对,无奈之下司马昭只好扶持曹奂做了君王,而司马昭将自己封为晋王。相比于曹髦,曹奂更加便于掌控,对司马昭恭恭敬敬,唯命是从,但司马昭最后终其一生也没有成为君王,直到他去世之后,儿子司马炎登基,将他追封为文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 典故怎么来的

所谓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便是在于司马昭他想要篡夺曹魏的,自己去成为皇帝。其实司马家掌握曹魏的权力,早在司马懿还活着的时候便已经发生了。而后来在司马昭从自己父亲、兄长手中接过这份的权力之后,更是骄傲不已。

虽然当时司马昭他还未曾篡夺曹魏的,但他已经成为了当时曹魏之内毫无疑问的第一人了。可以说在那个时候,魏王的废立都是由他司马昭转念之间就可以决定的事情。而魏王他虽然是不甘心于就这样沦为司马家的棋子的,也是多次召集大臣共同诛杀司马昭,但一次都没有成功。

而到了这个时候,司马昭他想要篡夺皇位的想法已经是天下所有人尽皆知晓的事情了。但是就是在他司马昭灭掉蜀国之后,被封为晋王之时,正准备代魏而自称皇帝之时,却是突然病危,第二天便是死去了。而在他临死之前他手指着司马炎,指定了自己的接班人。而后来司马炎也是继承了司马昭的爵位,后来更是直接废掉了魏王,改立国号为晋,成为了著名的晋朝开国皇帝。

而后来因为司马昭他这般的狼子野心,也便是被人化作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么一句话来形容阴谋家的野心是明显为人所共知的。其实司马家在曹魏可以权力如此大也是因为曹魏的帝王对司马家的管控不严导致的。

“司马绍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歇后语是多种多样,含义也非常丰富,大多数歇后语都是根据一个典故来的,就如同现在的梗文化一样,只不过现在的梗要多太多了,以前的典故大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梗文化只不过是罢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典故怎么来的?今天我就来为您揭秘其中的含义。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司马昭的心思,就算是什么都不懂的路人都看出来了。意思就是心思表现的太明显,别人一看就知道了,也可以说明一个人没有什么城府,一般是用作比较贬义的意思来用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怎么来的?

这个典故出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在一本叫做《汉晋春秋》的古书中首次使用,司马昭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司马懿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司马昭其实就是司马懿的父亲,他继承了父亲司马懿的衣钵,掌握了魏国的大权,想要自己称王。

当时魏帝曹髦就用了这句著名的话来形容他,他的野心这么大,魏帝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于是后来魏帝举兵讨伐他,当时奈何司马昭的权利太大,反被司马昭杀死,而司马昭也没有被处罚,甚至还被立为了晋王,后来在他死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直接篡位,司马家族终于成为了第一家族。

这个魏帝曹髦其实也是个猛人,要说司马昭没有城府,其实感觉这个曹髦更没有城府,别的皇帝想要杀掉臣子都是给他冠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然后派人拖出去斩了,而这个曹髦是真的勇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亲自去击杀臣子的人。不过这也怪不得他,因为他当时也是被逼急了才出此下策,最终殒命。

俗语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里的司马昭之心指的是什么心呢?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成语,意为一个人的心思和意图,即使不言语表达,也会被人们所知道。

全诗: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可久矣,吾当出之。”

译文:

司马昭谋权篡位的野心,路上的人所知道的。我们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天要和你亲自出兵征讨的。

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创作背景: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成语就是小皇帝曹髦的创作,曹髦在说了这句名言之后,就率领僮仆,摇旗呐喊着杀向司马昭的家,行至半路,遭遇太子舍人成济,小皇帝曹髦不幸以身殉职。

如何赏析:

这句成语的背后,反映了一种政治现象,即当一个人的权力欲望过于强烈时,往往会被众人所察觉,并引起警惕和防备。因此,这句成语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时,要慎言慎行,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欲望,否则会招致他人的反感和抵制。

启示:

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懂得隐藏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欲望,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底牌和意图。同时,要时刻保持警惕,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以免被他人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其实是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司马昭想顶替魏帝;第二是司马昭想为父亲复仇;第三是扫荡吴国和蜀国让司马家族一统天下。由此不难看出这是一句十分有野心的话。

就在司马昭父亲和哥哥相继去世后,魏国的军政掌控权就被司马昭所得到的。让然因为司马昭的父亲和哥哥的去世自己所得到的权利并没有多少。魏帝也知道正因如此自己说不定那天就会被司马昭刺死。所以他想亲自杀了司马昭,并说了这句话。

这次不足以表明司马昭的野心之大。我们就来说说此心所只第二点。在三国时代,北部是魏国、南部是东吴、南部是蜀国。哪个国家都有想要灭掉其他两个国家的意图。因此,第二就是指司马昭想要扫荡蜀吴一统天下。

因此,在魏帝死后魏国的权利变得更加稳定,他开始了蜀的攻击策略。以及为什么我们应该攻击蜀而不是吴国,司马昭甚至在诸葛亮和司马懿时间内也重复报告蜀,反复攻击魏国并还发送了司马昭父亲[ 司马懿被要求在一个空旷的城市报仇,并计为他父亲的报仇司马懿。

蜀国灭亡以后,司马昭也准备顺势攻下吴国。可不幸的是,此时司马昭病重,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废除了魏元帝,之后也建立起了晋朝自己也顺势当上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