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使动用法_成语中的使动用法举例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成语中的使动用法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点。

1.�����е�ʹ���÷�

2.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

3.文言文中使动与意动用法的使用规律?

4.空中来风怎么用

成语中的使动用法_成语中的使动用法举例

�����е�ʹ���÷�

       一、“活”字在这里是名词动用。使动用法。使之活的意思。

       “活”字,本来就有动、名、形、副4种词性,所以,这里直接是动词,并且为使动用法。

       一般只有一个名词无动词词性,但在句子中作动词用时,才是名词作动词。

       整句话的意思是——

       项伯杀了人,我(臣)让他活了下来 活:使动用法,使...活 结合语境就是让他活下来,就是救了他的意思。

       二、作品简介: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史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后衍生出大量的相关文学作品。

       三、附原文如下:

       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jǐ)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项王按剑而跽(jì)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cān shèng)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衣冠禽兽:衣冠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即穿着衣戴着帽。衣冠禽兽常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说出”。

        此外,“不毛之地”中的“毛”意为“长庄稼”;“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像人”“像鬼”……

        二、名词用作状语

        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话。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多而密集。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溃。

        类似的成语很多,如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句酌、内忧外患、雷厉风行、神出鬼没、斗折蛇行……

        三、动词活用为名词

        见多识广: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送旧迎新: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事物)。

        救死扶伤: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扶危救困:危,危难的人;困,困难的人。

        取长补短:长,长处;短,短处。

        推陈出新:陈,旧的;新,新的。

        苦尽甘来:苦,苦难的日子;甘,美好的日子。

        此外,喜新厌旧、拈轻怕重、弃暗投明、无恶不作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巩固)。

        良药苦口:苦,使……感到苦。

        治国安民:安,使……安定。

        虚怀若谷:虚,使……谦虚。

        涸泽而渔:涸:使……干涸。

        此外,安居乐业、穷兵黩武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六、名词的使动用法

        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遭到祸害;殃,使……遭殃。

        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六、动词的使动用法

        打草惊蛇:惊,使……受惊。

        劳师动众:劳,使……劳苦;动,使……惊动。

        惊心动魄:惊,使……惊;动,使……动。

        降妖除魔:降,使……投降。

        赏心悦目:赏,使……舒畅;悦,使……愉悦。

        伤风败俗:伤、败:使……败坏。

        八、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厚古薄今:厚,把……看得很重;薄,把……看得很轻。

        甘之如饴:甘,认为……甜。

        兵贵神速:贵,以……为贵。

        乐此不疲:乐,把……当成快乐。

        九、名词的意动用法

        不耻下问:耻,以……为耻。

        草菅人命:草菅,把……当成野草。

        鱼肉百姓:鱼肉,把……当成鱼肉。

        幕天席地:幕,以……为幕;席,以……为席。

       造句:山村教师常常整夜操劳而拿不到薪水,但是大学毕业生李明却当起了一名山村教师,并且甘之如饴。

       飞沙走石 出 处 《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苍梧、南海,岁有风瘴气之害,风则折木,飞沙转石,气则雾郁,飞鸟不经。”

       惊天动地 出处 唐·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打草惊蛇 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受贿。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赃。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破釜沉舟 出处 《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沉鱼落雁 出处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兴风作浪 出处 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一折:“嘉州有冷,源二河,河内有一健蛟,兴风作浪,损害人民。”

       富国强兵 出处 《管子》一书有言以富民为前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治国》),民富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同上)。

       厚古薄今 出处 宋·米芾《宝晋英光集·蚕赋》:“由斯而言,则予之功,非欲厚古而薄今,时之异也。”

       精兵简政 出处《南史·陈暄传》:“徐陵为吏部尚史,精简人物。”

       自高自大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不远万里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目空一切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但他恃着自己学问,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内。”

       兵贵神速 出处《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嘉言曰:‘兵贵神速。’”

       安贫乐道 出处《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东张西望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一心只想丈夫回来,此时经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

       道听途说 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风餐露宿 出处宋·陆游《宿野人家》:“老来世路浑谙尽;露宿风餐未觉非。”宋·范成大《元日》:“饥饭困眠全 体懒;风餐露宿半生痴。”

       南征北战 出处唐·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鱼肉百姓 出处: <<后汉书.仲长统传>>:"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草菅人命 出处 《汉书·贾谊传》:“其视,若艾草菅然。”

       幕天席地 出处 晋·刘伶《酒德颂》:“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龙潭虎穴 出处: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三折:“不甫能撞开了天关地户,跳出这龙潭虎窟。”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0回:“有分教,卢浚义撇却锦簇珠围,来试龙潭虎穴。”

       狼吞虎咽 出处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 :“十人自来吃酒……须臾之间,狼飧虎咽,算来吃够有六七十斤肉。”

       烟消云散 出处元朝·张养浩《天净沙》曲:“烟消云散,一杯谁共歌欢。”

       风驰电掣 出处《六韬·龙韬·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亦作“风驰电逝”、“风驰电赴” 。

       狼心狗肺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那知这贼子恁般狼心狗肺,负义忘恩。”

       龙争虎斗 出处汉·班固《答宾戏》:“分裂诸夏,龙战虎争。”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吕太后,枉以后龙争虎斗,都是俺鸾交凤友。”

       花容月貌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二回:“那公主花容月貌,有二十分人才。”

       土崩瓦解 出处 《淮南子·泰族训》 :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蒲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门可罗雀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裹足不前 出处:战国·秦·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汗牛充栋 出处: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又作《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欢呼雀跃 出处 庄周《庄子·在宥》:“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

       积羽沉舟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集思广益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坚壁清野 出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因耳。”

文言文中使动与意动用法的使用规律?

       荣华富贵没有回去家乡,就像是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路。

       这句话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这个成语,比喻享有荣华富贵而没有在人前显示。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传》:“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

       典故:

       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

       译文:荣华富贵没有回去家乡,就像是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路,有谁能知道。

       “衣锦夜行”中“衣”是使动用法,读四声。根据最新版《新华成语词典》,把“衣”字读音做了修改,“衣”发第一音。

扩展资料:

       锦衣夜行的近义词:衣绣夜行

       1、衣绣夜行,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xiù yè xíng,意思是穿着精美鲜艳的锦绣衣服夜间上街行走。比喻人富贵以后不为人知。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译文:项羽看见秦朝宫室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心里又怀念故乡想要东归,就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好像穿了锦绣服装在夜里行走,有谁能知道他已经富贵了呢!”

       2、反义词:衣锦还乡。

       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jǐn huán xiāng,释义是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也说衣锦荣归。

       洪深《五奎桥》:“一门两代,出了一位状元、四个举人,于是衣锦还乡。”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指富贵后回家乡

       百度百科-锦衣夜行

       百度百科-衣绣夜行

空中来风怎么用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使宾语动”。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动词的使动用法不是以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对象,而是使宾语作出这一动作行为。

       例如:

       《鸿门宴》:“项伯,臣活之。”

       1、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例如: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②《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③《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④《韩非子 十过》: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

       有时候,及物动词也用为使动,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例如:

       ①《左传》:将战,华元杀羊食士 (“食士”是“使士食”)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 (“降越君”

       是“使越君”降)

       ③《左传》:晋侯饮赵盾酒。 (“饮赵盾酒”是“使赵盾饮酒”)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促织》: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②《论语》: 君子正其衣冠。

       ③《战国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史记》: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⑤《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3.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④《韩非子》: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⑤《史记》:齐威王欲将孙膑。

       B.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认为……是……”或“把……当做……”等等。

       1.形容词意动。

       例如:

       ①《促织》: 成以其小,劣之。

       ②《伤仲永》:邑人奇之

       ③《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

       ④《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

       ⑥《论语》: 不耻下问

       ⑦《汉书 奇货志》: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⑧《史记 项羽本纪》: 项梁然其言

       ⑨《汉书》: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⑩《文子 微明》: 人之将疾,必先不甘粱肉之味

       2.名词意动。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伤仲永》: 稍稍宾客其父

       ③《赤壁赋》: 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师说》: 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

       ⑤《荀子 赋篇》:(云)友风而子雨

       ⑥《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

       ⑦《孟子 离娄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⑧ 鱼肉百姓

       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

       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比较。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实际上不一定这样),而后者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

       比较“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和“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两句中的“小”字,就可以知道:前者只是主观上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可能符合事实,也可能不符合事实),而后者则是实际上把木头弄小了,使它客观上发生了某种变化。

       三、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主要有三种情况:

       例:先请看一道文言翻译题: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上题为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黑龙江、吉林、广西等地)第11题中的第(1)小题。题中“使群臣丧之”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治丧”。

       第一种情况: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相当于“为人民服务”中的“为”;这种宾语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指人。可译为“给”“替”等。

       例如:

       1《秦晋肴之战》: .文嬴请三帅 。“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2.《三国志·华佗传》: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佗脉之:华佗给他切脉。

       3.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1980年高考语文试题)

       “履我”:给我穿上(鞋子)。为取履:替(他)取了鞋。履之:替他穿上(鞋子)。(分析:句中的“履我”“履之”和“为取履”交错使用,结构相同,用法也相同。)

       4、《左传》: 邴夏御齐侯。(御:驾车)

       第二种情况: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可译为“为了”,与“为革命学习”的“为”字相当.

       例如:

       1.《史记·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2.《庄子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

       3. 《病梅馆记》: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之:为了病残的梅花而哭泣。)

       4. 《咏荆柯》:君子死知己。 (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5. 《蜀道难》: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译为“为……发愁”)

       6、柳宗元《辩鹖冠子》:贪夫殉财(殉财:为财而死)

       这种用法也可直接用“为”表示,如: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史记·报任安书》

       第三种情况: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如:

       1. 《秦晋肴之战》: 蹇叔哭之。(哭之:对着秦国军队哭泣。)

       2. 《汉书·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谢汉使:向汉使道歉。)

       3.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

       (泣臣:对着我哭泣。)

       4. 《左传·隐公元年》: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誓之:对她发誓。)

       5、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解之:对之解,向他们解释。)

       有些成语中也保留了这种用法,如:捐生殉国(为国家而死);啼饥号寒(为饥饿寒冷而哭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又,现代汉语也继承了这种用法。如:

       服务顾客(为顾客服务) 献身四化(为四化献身)造福后代(为后代造福)

        又:形容词用如动词,也常常有这种用法。可视为形容词用如为动。

       例如:1、武安侯新用事欲为相,卑下宾客 (对宾客卑下)

        2、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下士:对士人谦下;骄士:对士人骄傲)

       空中来风的用法:作为类似俗语的插入语。它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

       近代所产生的,完全只用来形容传言、流言的“空穴来风”,跟这个原始典故应该没有直接关系。这个成语的中心是“风”,风是无形之物,与“流言蜚语”这个意项契合。现代用法的这个“空穴来风”的逻辑是:某件事物的根据不足,有漏洞(空穴),从而招致了流言(风)。

       绝大多数时候这个现代用法都出现在否定句中,如“某某传言不是空穴来风”,意思是事实就是事实,而不是“风”这种从外面吹来,无中生有的事物。但是要注意,旧意项和新意项的语法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用来表示“事出有因”的旧意项,“空穴”就是主语,“来”是使动用法,即“使风来”,成语的主谓宾完备,所以旧意项在句子中一般只能当成一个整体典故来引用,不能只作为句子的一部分(定语或谓语)。

       空穴来风的现代用法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远在《现代汉语词典》之前,这个用法早就得到了《辞海》《汉语大词典》这等级的辞书背书(我当年用的成语词典甚至就没收旧意项)。即因为某种错误用法在人群中传播太广而导致的词意不正常演变。

变化:

       后世的诗文里,这个成语都是用的原意,直到一百年前都是。比如梁启密《续论市民与银行》里有句话:“然而银行当事人,安能逃避责任,空六来风,理有固然。”你当事人怎么能逃避责任呢,只有空穴才会来风,事出必然有因。这个成语用的都是原意。

       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可能是近几十年,空穴来风这个词竟然变成了和它本意完全相反了。可能最早用这个词的人没有搞清楚它的意思,然后大家以讹传讹,一直错下来了。

       好了,关于“成语中的使动用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成语中的使动用法”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